《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两个关系场景,关乎整个幸福人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上周,终于读完这本经典的畅销书。
算是接触得非常晚的了,很多人都读过它。该书作者是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同时,他也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启蒙家。
没接触之前,只闻其名,还以为是深度的鸡汤读本。想着内容该与其他成长励志、人生哲学类书籍别无二致。
而到真正细读时,才发现自己的短视。
如今,这本书读完已逾一周,却时常回想起书里的内容和细节。它所带来的普适化的、真实的,又起动人心改善的力量,着实会让人深深回味并陷入积极的沉思。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的两个小故事。不是故事本身打动人,也不是故事佐证着文中的思想和理念具有说服力而打动人。
打动我的,是这两个故事所表现的家庭关系场景。因之最常见,所以最能让人拉回现实,受到触动和启发。
场景的背后,是幸福家庭关系的哲学。
面对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我们如何看待,如何选择,如何回应。
除了在这本书给出的框架——“高效能人士”与“习惯”之外,问题的普适性,让我联想到以家庭关系场景而发散的更多生活思考。
场景一:三岁女儿的生日现场
一次,作者赶回家参加女儿的三岁生日派对,他一进门,就发现女儿在前厅的角落里,挑衅般地抓着所有的礼物,不让其他的小朋友玩。
作为父亲,和举办派对的东道主,他顿时觉得孩子的自私表现让他在宾客面前很难堪。
更何况,在场的宾客们,都知道他的职业就是在大学里讲授人际关系。宾客们眼神里的期待不言而喻,而这让他难堪的情绪更加重了一层。
他走到女儿的身边,微笑着说,“我们把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玩吧?”女儿鼓起嘴巴说,“不要!”
他接着说,“你今天把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玩的话,下次去他们家里,他们也会把玩具分享给你玩。”女儿依旧说,“我不要!”
他忍住渐升的怒火,保持微笑对女儿说,“你要是把玩具分享给小朋友玩,爸爸就奖励你糖果吃。”女儿倔强的再次否定说,“不,我不要!”
父亲终于忍不住,一把夺过女儿手中的玩具,递给其他的小朋友,女儿崩溃地大哭起来。
父亲用家长的权威迫使女儿服从约束,在为了让自己不难堪的“面子”的驱使下,切断了与女儿的关系连接,女儿嚎啕大哭,事后他也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
如果当时,父亲能够考虑到女儿所处的年龄段,以及了解她当时的情绪情感,接纳孩子的情绪,用耐心和理解代替过高的期待,也许关系就不会遭到破坏。
史蒂芬谈到,当时,他应该成熟一些,这样就会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对分享和成长的理解以及爱和养育的能力,让女儿自行决定要不要分享玩具。
比如,在尝试给女儿讲道理过后,带着孩子们做个有趣的游戏,转移小朋友们的注意力,也缓解了女儿的心理压力。
一旦孩子真正体会到拥有的感觉之后,自然就会乐于分享。
物权意识是前提,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对物品的认知或占有存在发育上的先后差别,正确区分了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才能再谈拥有或分享。
对于已经有物权意识的孩子来说,父母让他们分享玩具,也会遭到孩子的拒绝。这个时候,就需要沉思一下孩子是否真的拥有且满足了,是否是安全感匮乏。
安全感的给予和建立,不是一日之功,体现在你对孩子真正的耐心和尊重的程度。
不是不断的催促、剥夺、训斥、安排、控制——而是耐心的等待、积极地回应、引导独立与试错,还有眼神交流中流露出的由衷的欣赏。
对,做到这一点,的确很不容易。
归根结底,大人常挂在嘴边说给孩子的爱与自由,其实就是三个词:耐心、耐心、耐心。
场景二:海滩上的夫妻对话
多年前,作者带着全家去夏威夷休假。在一次写作的间隙,进入到一个学院图书馆,偶然间翻到一本特别的书,书里的一段文字让他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和触动。
这段文字的理念是: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这段话引发了他的内心革命,开始对他的生活模式产生了影响。
当我们可以跳出自己的角色,变成一个旁观者,观察着身处那段距离中源自外界的刺激,你可以选择甚至改变回应的方式,还可以成为或者至少影响这种刺激。
增强的掌控感,让人萌生出内心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喜悦。或许,这正是沟通的力量。
此后,作者和妻子开启了深度的沟通模式。每天中午,他们接上孩子,一家人坐在摩托车上,去人迹罕至的海滩上野餐。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他和妻子便可以不被打扰的深度交谈。
夫妻俩讨论了各种各样的话题——身边的人、理念、事件、子女、写作、家人、未来的计划,以及各自的内心世界、原生家庭、成长模式、各自情绪与感受等等。
他们充分地利用“刺激与回应的距离”,探索自身、外界与彼此的关系,思考着如何变成今天的自己,自己的世界观,自己的为人处世,还有关系的维护。
这个持续了一年的每天至少交谈两小时的场景,让夫妻二人建立了很深的信任、理解和默契感。每一个交流的场景,也是一个不断地彼此治愈的过程。
当性格的弱点,原生家庭的命运的轮回的症结点被找到,被看见,被关怀和体谅,那么伴侣间在生活中潜藏的不同选择上的矛盾很大程度会自行消失。
两个人坐下来交流的空间场景很关键,不是蜗居在城市的房子里,老人孩子,与一日三餐串起的生活琐碎占满了你的时间和空间。
咖啡馆也是特别好的空间场景,俩人寻找、共赴一间不错的咖啡馆,过程本身就充满仪式感。在安静愉悦的氛围中,将彼此积压的内心的想法互相倾诉交流,让夫妻关系得到滋养。
一次,在咖啡馆里,隔壁桌的一家人的谈话吸引了我的注意。是一家三口,正在随心所欲的畅谈,女儿大概正在读初中。
因为隔得比较近,间隙中大约听到他们谈话的主题。女儿似乎是刚经历过一场学校的重要考试,向父母谈自己考试的感受,爸爸和妈妈也跟着在一起复盘,不时地鼓励并提供一些建议。
这一家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心想,也许他们这样的对话不是第一次,家庭会议,或学业会议,或协同进步庆祝——像花开一样,一期一会。
史蒂芬在书中说,“爱情保鲜的秘诀就是交谈,特别是讨论自己的感受。”
那么,同样,家庭关系的维系秘诀也是交谈,充满场景仪式感的交谈,脱离于日常的熟悉感和惯常的忽略,把对彼此的珍视“隆重”的对待,加重彼此心目中的存在感,这样一来,某种程度上就会减少很多矛盾。
无论是谈亲子关系,还是伴侣关系,置身于刺激与回应那段距离中的我们,都应该学会成熟,做成熟的父母,做成熟的伴侣。
让爱,自由呼吸,自由流动。
即使奔波在外,也能感到快乐、安全和珍惜。
温故知新,以下,书中内容精华附上:
●所谓情感账户,储存的是增进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信赖”,也就是他人与你相处时的一份“安全感”。能够增加情感账户存款的,是礼貌、诚实、仁慈与信用。
●尽管你用心良苦,想给旁人忠告或协助,如果未能搔到痒处,或是与人压迫感引起抗拒,结果也是徒劳无功。反之,若能培养设身处地的倾听技巧,以品格赢得信赖,以充实的情感账户为本,有效的人际沟通便在掌握之中。
●歧见发生时本应及时刹车,但许多人反而猛踩油门,施加更大压力,为自己找更多理由来自圆其说,这是不够独立的表现。缺少安全感的人往往坚持己见,一意孤行,处处要别人顺从与附和。他们不了解,人际关系最可贵的正是接触不同的观点。一致并不代表团结,相同也不意味齐心;团结才能互补,合作应该尊重差异。
●在人为的社会体制里,例如学校里,你或许可以靠自己的小聪明成功于一时。短暂的人际关系里,你或许可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畅行无阻。但倘若没有真诚的品德做后盾,日久见人心,真正的动机总会浮现,一时的成功难以为继。
●人生共有三个重要的价值,一是经验价值,来自遭遇;二是创造价值,出自个人独创;三是态度价值,即面临困境,如罹患绝症时的反应。其中境界最高的是态度价值。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专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自艾自怜,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
●要注重“产出、产能”平衡,而不能只注重其中一面,不然会得不偿失。人类的三类资产:物质资产、金融资产、人力资产。不要为了改善生活而动用本金,本金与利息就相当于产能与产出,本金减少,产生利息的产能就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