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三字经》国学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详解《三字经》九——学序

2017-10-26  本文已影响47人  山水国学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先看字面的意思,教育内容首先是孝悌之道,其次是社会实践和对社会问题的观察思考。然后要知道数理,最后再学习文章之法。

深入分析这句话,其实《三字经》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教育的理论就算说完了,有理、有据、有结,这一句话就是结论。从此将转入教育教学内容的层面了。

《论语》开篇既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紧接着又是“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实这些话的道理很简单了,就是我们现在很简洁的一句话“要做事先做人”,教育,第一应注重人格教育,其次才是生活技能的训练,最后才是各种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一定要注意这个次序,这就是《三字经》所阐述的教育理论的结论。

其实“孝悌”之道,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告诉人,当你做事情的时候,要能让周围的人舒服,是由衷的心里美的那种舒服。任何事情归结到最后都是与人打交道,为人所服务。再大的本事,事情做完了之后大家都不买账,很多人心里都不舒服,那么这个事情做的是不是就有问题呢?如果只是从理论上,从数据上去分析,结局特别特别好,但是身处其中的人不认为好,那就应当去反思。但是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辩证的关系,也不能为了取悦大众而刻意去做事情,那样就等同于行贿。欧洲政治目前就已经显现出了这样的弊端。这个道理,大家回忆一下希腊金融危机以及其处理的经过就会很清楚。孔老夫子用了一句很简单的话来说明这个辩证的关系,“子曰:巧言令色鲜以仁”——《论语·学而》。“孝悌”之道,简而言之,其实就是出以诚心,尽心就好,正所谓“百善孝为先,缘心不缘迹,缘迹家贫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天下少完人。”

人的本性都是先顾自己,“首孝悌”也是在提醒大家,想自己可以,但同时要能想到周围的人,损人利己危险,损己利人难为。那么在自己做决定的时候,能多考虑考虑对周边人的影响,然后慎重的去选择、去实施,就成为一个折中的选择。但是具体如何抉择,还是看每个人的修养。

这句话还阐述了一个对教育内容的选择,首先说“次见闻”中的见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需要学习的东西不仅仅是现在学校里面所教的那些东西而已。见闻即人生阅历,就是《论语》开篇所谓的那个“习”字。所以中国古代一直强调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更应该补充一点就是阅百样人。很讨巧的一个办法就是读书,尤其多读历史,多读小说,将同一个时代的历史和小说对照着读。会很有乐趣的,收获也是丰富的。看完书在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基本就成了。

“知某数”当中那个数,并不仅仅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数学。更多的是指《易经》中“象、数、理、通、变”中的那个数,也可以称为“数理”,是中华民族远古先民,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所积累下来的对自然世界认识的高度总结,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对宇宙认识的一个高度总结。我一直认为《周易》其实是一个用二进制数建立起来的一个数学模型,用来表达对这个宇宙基本规律的认识。只可惜,今天所谓的科学家认为《周易》是封建迷信,不屑于研究;而研究《周易》的人,一方面对《周易》就没有研究透彻,另一方面,数理化的功力也不到家。所以这个数学模型就没有人能真正读懂喽。

“识某文”中的某文,就是《诗经》以下诸子百家的思想结晶乃至一脉以下的文章典籍,是一代代学者的学习心得以及实践报告。就个人观点来讲,先秦以后的文字,看不看两可,而看所谓先秦诸子的文章,也是为了最终能更深入的了解《周易》。

从这里开始,《三字经》后面的内容都是按照“知某数,识某文”这个顺序来展开的。现在我们把这些内容同我们现代教育的教学内容做一下比较,然后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补充哪些内容,就请诸君各自斟酌了。

咱们明天接着聊。


详解《三字经》目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