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里雾里学唐诗
你还记得学生时代是怎样学唐诗的吗?
先简要介绍一下作者生平,然后从标题到诗文,老师会逐字讲解,再连词成句,目的是弄懂诗的意思,好为接下来的朗读、背诵、默写做好准备,并最终服务于各种类型的考试。
一首古诗这样讲下来,大多得用掉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不可谓不辛苦。
那么效果如何呢?
就我个人来说,作为一名认真听课又很努力在学业上钻研的小朋友,我只能说,我好似懂了,我终于能把古文写成的诗翻译成白话文了,并且我会很努力地记住其中单个字、单个词的含义,因此总能在考试中拿到不错的分数。
但,也仅限于此了。
那些古诗的作者,他们的名、字、号,如此繁复,就如他们所生活的年代一样,遥远陌生到即使我把教材读烂也仍旧无法触摸得到其中缘故,只平添了我诸多总也解不开的困惑。就连他们的小像,在我看来都极其相似没什么区分度,无论衣帽、脸庞,还是神态,都如出一辙,这于他们的形象在诸如我这样的后世之人的头脑中鲜活起来毫无助益,尽管我很努力地去想象,去琢磨,可他们于我,仍旧只是纸片上扁平的一幅幅小画,而不是我能感知到的曾经活生生立体的生命。
更别说诗文本身了,它们常常是断续的,几个名词放在一起,可能就是一句诗文;几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却被作者揉在了同一首甚至是同一句诗里,听老师说其中还蕴含着某种深意。这无形中增加了我理解的难度,就好像一个珠宝商,拿了几颗颜色质地不同的珠子放在我面前,告诉我这其实是一条珍贵的项链,又好像一个裁缝,把裁剪好的几块布片摆放在我的面前,告诉我这其实是一件华美的衣服。这也太不可思议了!项链与衣服,我多少还能大致想象出它们可能的样子,可是古人的生活我一无所知,想要借助想象弥补一下,奈何翅膀都没有,扑腾两下都成问题,还想飞翔?想想都是奢望啊。
偏偏世人都说中国的古诗是瑰宝,又偏偏我对这些瑰宝有着自己也说不清为何的浓厚兴趣,遗憾的是我只能见其零碎的皮毛,却无法领会其内在之神妙,就像眼前明明摆着古董名画,我却完全看不出到底好在哪里,这样的苦恼确实困扰了我多年,从学生时代,一直到现在。
我想亲近它们,却完全亲近不了。只好在内心里敬重着,却又站得远远地望着。偶尔不甘心地捧起一本《唐诗三百首》,奈何仍旧是万年不变如坠云里雾中的老样子,只好悻悻作罢。
现在想来,之所以会出现如上的困惑与烦恼,根源就在于千年时空的阻隔,除了古诗文短短几行的文字之外,我对古诗文背后的东西了解得太少了。有时只消一个典故,就能在我对古诗文的理解面前竖起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更别说每一首古诗的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还受着作者自身经历与性情的影响。
古诗本就像漫画,只在动态的万事万物中截取有限的几屏,并以极其精简的文字,表达出作者独有的想法。我们对漫画背后的事物几近一无所知,所依凭的只有几行精之简之的文字,那么其抽象难解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也是我近日才认识和领悟到的,以前从未有过,这都要感谢我近日正在读的这本书,《蒋勋说唐诗》。
这本书,真正为我打开了唐诗世界的大门,我终于可以平生第一次,走进这扇门,把自己以前困惑的、烦恼的、不解的种种,都能看个明白,了解得透彻了。
明天,我就来尝试讲讲我对唐诗世界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