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200
#City
"That is our greatest invention,it makes us richer, smarter, greener, healthier, and HAPPIER.
Two hundred forty-three million Americans crowd together in the 3 percent of the country that is urban. 38 million people live in and around Tokyo, that’s a whopping 30%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Japan, the most productive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world."
如果真的能时光倒流,除了我自己原本的专业,最想认认真真学的,一定是经济学。
以前对经济学误会太深,总以为是研究距离生活很远,大而无当又枯燥的纯理论。
好在借着新兴的行为经济学,越过了包络线,能让人领略到更人情味儿,更有意思的概念和应用。
之前的单元中,已经很多次很多处尝试结合了经济学的概念: 沉没成本,前景理论,温和的专制主义,比较优势,帕累托优化。经济学的奥妙和精深真的让人折服,但也很容易让人犯错。
我的老师说,经济学也简单,也难。它的原理都很简单。但难在要每时每刻都记得去使用它,像刻在骨子里,习惯里,灵魂里一样。特别是那些跟自己有关的事情上,那些自己置身于内的情景下。就很难做到把自身剥离出来,客观地去评价和看待周围的事物。人都是这样,在给别人讲大道理的时候一套一套,但是一旦和自己的利益相关,自己受损,马上态度和整个思路都不对了。所以老师说,最重要的是,建立稳定的思维品质。
专业人士与民间业余的很大区别就在于,是不是能每次保持稳定状态的发挥。胜一局,赢一场容易,但保持长期稳定的高位却非常难,所以才有刻意训练这一说。写文章这么久,论到自己仍然会犯“幸存者偏误”, 懒得计算真正的机会成本,时不时又会犯低水平的假勤奋。更不用说,那些头脑里炒成一团的果大们,很少有清醒理智的决策时刻。这才真正体会到这中间的不易。
经济学的单元,研究些跟日常生活,跟未来相关的话题吧。今天先讲城市化。
1. 不住鬼城的李嘉图
提到“鬼城”,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2010年美国《时代周刊》用“鬼城”一词来形容鄂尔多斯的康巴什新城。所谓“鬼城”,就是明明有建好的房子,但是整个城市空间里面空荡荡的,就是没有人去住。
去年年初时,受好友现任中科大物理系教授的委托,为他的新书画册做序(很惭愧,书稿一拖再拖)。书里描述的是他游历美国拍摄的真实照片。曾经的钢铁之都,如今是漫目苍夷,凋敝衰败的景象。那些老牌的重工企业,如今摇摇欲坠,成了犯罪分子的聚集之地。稍有能力的人早已远远的搬离这些城市。当年的摇滚之王杰克逊,其周边的住所,有些甚至拍卖竞价到1美元,也都无人问津。是不敢,也是不想。
我这样写道:“不知自己是穿越回某个上世纪大萧条下倒闭的工厂?还是已然来到未来,预言之下整个人类社会都不复存在。就像电影中每每看到的那种或沉入海底,或被某些生物逆袭的画面。然而,那不过是身处“废材之都”-底特律而已。”
这种“鬼城”现象,往往是经济发展最火爆年代的怪胎产物。与此同时,纽约依然人口爆满拥堵,加州,旧金山的房价仍居高不下。拿硅谷来说,中心地区Palo Alto中等价位的房子,是300万美元一栋。如果不是经济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城市出现了问题。城市活力开始在衰退吗?
说什么逃离北上广,最后不是都乖乖回来?
我们为什么要住在大城市?交通拥堵,上下班如同行了2万五千里长征,更悲催的是明天要同样继续;雾霾让人窒息,高生活成本的物价让人扼腕。然而,大部分人都是嘴上说一套,实际行动却很诚实。
我们为什么离不开大城市呢?高薪资吗?除了高管和特殊工种,平头百姓一进一出下来,也许并不比其他城市高出多少;地域受限吗?现在越来越多远程,在家办公,甚至跨国跨时区。技术上不是问题,互联网早已让沟通几乎客观上零成本。商圈广场吗?算了吧,现在来全球都被某宝攻下了,还有谁那么土逛商场?那我们究竟为什么来留在这儿呢?
城市最大的功能,是它的集聚效应。换句话说,城市就是线下的互联网,是社群的实体店。
虽然大城市也许高收入高成本,很难说是不是一定生活的比小城镇更舒适。但大城市从生产效率,信息交流更新程度,乃至城市的创新和活力上都比其他城市要高的多。
说到城市化,不能避免谈房价问题,这个中国人心中最大的痛之一。
经济学里除了“看不见的手”,最有名应该就是大卫李嘉图定律,简单说,就是商品的价格是由其稀缺性决定。他具体谈到的就是土地和其租金,以及其他一些天然的稀缺资源。这也就是你们常听经济学家讲,决定房价的三大要素:位置,位置,还是位置。因为好的地段永远都是最稀缺的。
跟城市化有关的还有好几个重要的概念:比如我们不能只注重招商引资、只吸引高端人才,为了提高城市的多样性,更需要各方面各阶层的人。一个城市里不能只有博士和教授,同样需要清洁,服务,治安,等等行业的人才。越是高端人才聚集的城市,你往往越会发现奇怪的现象:城市垃圾清理员,月嫂保姆,可能工资甚至高过一些技术人才。还是同样的道理:稀缺 - 需要但又没有人愿意干的工作,最终只能靠经济学的办法来解决。
还有政府应不应该压低房价的问题。可惜时间和的问题,今天暂且只能先研究一点。之后全部体系搭建好,等扩充内容的时候再慢慢补齐吧。
通识精读31
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Triumph Of The City)
这些书也值得读:
2.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3. 陆铭,《大国大城》
4.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
5. 徐远,《人,地,城》(嘿嘿,史上最温柔经济学老师专门给寄来的,果大当然要强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