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从不在于“中心思想”

2019-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8d0c06fac9b5

微信公众号:远方无垠

读书这个事情很像是帮你打开世界的大门,带你走出自己狭窄的空间。也带你面对内心、人性、生命。它也可以为你提供智慧、慰藉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你感到生命行走艰难时为你打开一扇门。

但是永远不要因为一本书的主题或者表达形式很陌生,就拒绝它。需要拒绝的是那些真正低水准的书。比如现在很多引进版的书,翻译水平很差,你只能看到一个个单词被转换成汉字,基本不用指望别的,因为可能一本书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个人翻译一部分,十天半月就交稿。现在很难看到傅雷、朱生豪、罗念生、梁实秋那个时代的翻译,他们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学融会贯通,做到了信达雅兼而有之。

现在市面上还有一种专门给中小学生定制的出版物,叫“名著缩印本”。这些书只保留故事的基本框架还有基本的人物情节,大量的细节、人物心理描写以及对话都被删除。

一本名著之所以会成为名著,从来不是因为它的主题,虽然可能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只是它的主题。比如《简·爱》会成为女性“圣经”,难道是因为它写了男女平等?并不是。写男女平等的书太多了,但是很多人心目中只记得《简·爱》。

名著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中心思想”,是在于围绕“中心思想”,它写出了很多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触动人心的细节,也是因为这些细节,诠释了很多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果书里没有罗切斯特和简爱的对话,以及诸多的细节描述,《简·爱》不可能在文学史上占有如此显赫的地位。

中国的教育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地方,就是不管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中心思想”。如果在看一本名著的时候,只是为了看它的中心思想或者故事梗概,《基督山伯爵》就不需要看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看到好几个出版社在出版的时候,腰封已经把中心思想都印上了:“面对无常的命运,等待和希望就是支撑你活下去的稻草!”

现在很多所谓的“名著缩印本”,其实是对读者的一种欺骗。因为删减掉了最优美的文字和最值得回味的细节,最后只剩下一个中心思想。初读的人没有机会读到最完整的作品,这可能还不是最差的情况,更不幸的是当他们未来有以后和真正伟大的原著相遇时,却不会再看了,因为他们认为已经看过了,而且可能不太喜欢。

阅读其实也讲究随缘和珍惜,不要太功利,也别强求。年龄增长,它会慢慢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一个人在头发最茂密的时候朋友是最多的,但是越往后走多半会越来越孤单。当你有属于自己的阅读习惯的时候,你永远不会感到孤单,你会始终倍感踏实。因为随便拿起一本书,你就像是邀请了一个朋友,你可以跟他进行对话,可以赞成他的观点,也可以反对他,还可以放下他,拿起另外一本书,让第三个人参与你们的交流。

爱因斯坦在临终的时候说:“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过就是再也无法拉我心爱的小提琴了。”阅读也好,音乐也罢,就是这么重要,重要到可以跟生死画等号。如果不用狭隘的方式去理解阅读,好的电影、绘画、音乐也都是一种阅读。

读书到底是在读什么?读周克希、普鲁斯特,还是林徽因、梁思成?其实都不是。读的所有书,目的其实都是为了读到自己。

因为你会发现焦躁的心情平复下来了,内心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有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

让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且愉快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我,塑造了自我;而每一本被你认为值得阅读并且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在这其中蕴藏着你期待成为的那个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