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方法

澎湃新闻APP的体验创新

2018-11-25  本文已影响58人  Yi_dada

作者:王品郡,班级:工设1601,课程:交互设计方法,指导:余永海。

选题围绕人们的新闻阅读问题,也是针对“澎湃新闻”、“今日头条”这类新闻阅读App的体验问题,展开的用户体验分析和交互设计创新。该选题的目标用户为以本人为核心的一群人。

一、选题介绍和基本分析

澎湃新闻、今日头条这类新闻阅读App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新闻阅读方式。为用户提供高数量、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同时更是提供一个交流讨论的平台,允许用户以更开放的方式了解和参与新闻热点。

App出现前,人们的常见活动情境?

在该类App出现前,人们的新闻阅读活动的情境有这样一些:将消息口口相传,从报纸等纸媒中获取新闻内容,观看新闻及相关评述类电视节目,从浏览器等的推送消息中获取新闻内容。当人们想要谈论新闻事件时,常与同样关注新闻时事的朋友当面交流讨论看法,或在网上寻找相关内容的论坛等等。在这个阶段,大多是新闻内容由纸媒或电视节目传向用户的单向传播,新闻内容的推送也是无差别的,且不具有成熟的言论交流平台,新闻的交流圈有限。

本质上,人们想要获得什么情感体验?

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们的新闻阅读活动,首先最期望获得的是对新闻时事的好奇、兴趣体验,然后是社交、成就体验。好奇、兴趣体验:人们阅读新闻的行为是出于对世界发生的事情的好奇,而每个人由于自己的性格、兴趣、社会角色的不同会对不同的新闻问题产生关注,因此在新闻内容方面,我们需要一个私家记者来从海量的新闻内容中筛选出感兴趣的部分;在阅读方式上面,希望可以对我们关注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更智能化、个性化的关联报道、追踪报道等。社交、成就体验:新闻类App同样需要社交板块。新媒体相对传统纸媒,其用户更注重参与度和话语权,人们更乐于有一种方式来互相交流看法、问题或展示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来获得成就感。同时对一个App而言,好的社交与成就系统也是App吸引用户,增加用户参与度和用户黏度的一种方式。

重新定义:澎湃新闻App

对于一个新媒体新闻阅读App,澎湃新闻App需要综合考虑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阅读习惯、双向传播的交流方式、用户对参与度的需求;根据App与纸媒的不同特性,利用好大数据及线上平台的可能性。澎湃新闻App有可能是我的私家记者,或者知识认证系统,或者兴趣论坛或者都是。私家记者:最了解我的关注点的私家记者,对我想了解或有一定了解的领域的相关内容进行筛选推送,对我关注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智能报道。知识认证系统根据我对不同方面的新闻话题的了解、关注、知识储备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上对我进行身份认证,给予成就体验。也可以反过来鼓励用户参与社交。兴趣论坛:通过新的互动模式,让用户在论坛上得到积极的社交体验和成就体验。通过对普通用户的身份认证,鼓励普通用户参与论坛讨论。

二、发现问题:调查现有解决方案的情感体验问题

1、现有App方案的活动情境。

从澎湃新闻等应用来看,主要的活动情境有:

(1)日常看新闻情境:闲来无事或每天习惯性的阅读新闻。发生率高,重要。情感体验:有了解到世界上发生的事的好奇体验,部分关心时事的用户看到感兴趣的新闻会产生兴趣体验,成就感无。

(2)追踪新闻事件情境:关心或偶然听说的某个新闻事件,想要持续获得关于它的新动态。在App上关键词搜索,或选择追踪话题。发生频率较高,重要。情感体验:主要是对关注点的兴趣体验,满足感较好,成就感无。

(3)评论及问答情境:在看过的新闻、文章下发表自己的看法评论,或在问吧模块中提出/回答问题或参与圆桌讨论。频率不高,重要。情感体验:成就感较强,兴趣体验有,社交体验有,归属体验有。

(4)其他,略。

2、逐类分析情感体验。

按照情感体验分类,逐一核对现有App的情感体验,从发生频率、情感的积极消极、唤醒水平高低等方面,发现情感体验不足之处。

(1)生存体验:发生频率高

两种:1、日常浏览新闻:一些新闻爱好者对新闻等日常需求。唤醒低。2、对某个新闻事件的浏览:急于得到关于某个新闻事件的信息。唤醒度高。

(2)好奇体验:发生频率高。

其中积极的好奇感存在,唤醒水平低或高。消极的失望感也存在,唤醒水平低或高。

好奇感在浏览推荐内容时会出现,当推荐内容能配合用户的好奇点,用户好奇感较高。当用户刷首页推荐却一直无法看到想得到的信息,就会有失望感。

(3)成就体验:发生频率低。

当用户在评论和参与问吧讨论,自己的看法得到回应和认可时,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App设定的成就系统也有助于增强成就体验。但现有App中这种情况较少,成就系统不成熟,因而成就体验较低

(4)兴趣体验:发生频率高。

对新闻事件感兴趣的用户在此类App中能得到较高的兴趣体验。当用户在App中追踪查阅并如愿轻松的获得自己感兴趣的一类消息时,会产生积极的兴趣体验,反之若无法得到感兴趣的新闻,则会渐渐产生厌倦、厌烦的感受。在兴趣圈中与其他用户交流愉快,志同道合时,也会有好的兴趣体验,现有App中这种情况较少。

(5)自我体验(自信、自尊、自豪和自爱):发生频率很低。

部分用户正是因为缺乏自我体验(不自信,害怕被diss),而不愿意参与评论和问吧讨论,因而进一步缺乏成就感和社交、归属感。需要提升用户的自我体验。

(6)依恋体验:几乎没有。

(7)归属体验:发生频率很低。

当用户在评论和问吧讨论时,发现一群与自己观点或兴趣点一致的人(兴趣圈),或在一个讨论区中积极的参与讨论时,就会产生积极的归属体验。但现有App中此类情境发生较少。

(8)影响力体验:发生频率很低。

当用户的评论和看法被很多其他用户看到,甚至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认可时,用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力体验。但现有App中,这一机制较为缺乏,用户即使发表自己的言论也很难获得积极的影响力体验。

(9)审美体验:几乎没有。

(10)道德体验(赞赏、荣誉、幸福):略。

(11)理智体验:略。

3. 提出体验的创新目标。

这是选题后第一个重要成果。提出问题,即提出最值得改进的情感体验问题,作为创新目标,

(1)好奇、兴趣体验:有些人会对时政类新闻感兴趣,有些人会对社会热点感兴趣。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就会希望得到不一样的推荐消息。首页推送应当更加个性化。

(2)社交、成就体验:人们在闲谈新闻时就是一种社交活动,人们会希望自己的知识和思考在社交过程中得到回应,这是一种成就体验。这是用户更多阅读新闻的动力和提升参与度,提升用户黏度的方式。

(3)自我体验:新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的双向传播,用户往往愿意在微博等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在澎湃新闻等App上,因为这是一个相对专业的平台,人们有时会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个环境中,用户缺少自我认可,通过对普通用户身份的认可,可以提升普通用户的自我体验,从而增强用户参与度。

三、寻找思路:发掘有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情境

新闻APP属于看的活动,具体活动有很多,比如热点推荐、兴趣搜索、新闻收集、发表看法、圆桌讨论等等,以下对每个活动进行分析,分析活动的动机和情感体验。

主要分为:

读:固定的读、突发的读、针对的读、读后收集;

谈:发现问题、发表评论、讨论区、私聊;

我:我的文集、我的身份、我的纪录;

1、活动分析:动机和体验

(1)固定的阅读新闻的习惯(固定的读):把阅读新闻当成刷知乎、微博等App一样的一种日常的闲暇活动,一种娱乐同时获取知识的方式。动机:可能是获取信息、可能是打发时间、可能是满足个人兴趣等。期望:获取的内容首先有质量,其次有数量,最好是我喜欢的。好奇、兴趣体验,审美体验。

(2)我想要得到特定某件事情的消息(突发的读):我们经常听说某件事后想要深入了解,于是会问朋友或者直接在浏览器等上搜索,然后再筛选阅读想要的信息,非常常见。动机:满足好奇心。期望:好奇体验,希望看到关联度高、可信度高的新闻。

(3)听专业人士的看法(针对的读):如在军事节目上听感兴趣的专家发表时事评论或者在某论坛上关注某领域大v的帖子,想要跟随或是质疑专家的意见,甚至与专家建立联系互动。动机:是一种学习行为,如果自己与专家想法一致则会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期望:听到一些专业知识或新鲜、可信的观点,也是一种兴趣体验。

(4)发现问题:新闻内容常常涉及一些较为专业的知识,所以在阅读和思考的时候常会有一些不懂或是想要深究的地方。此时就会想要向别人提问交流或是查询更多相关消息。动机:求知欲。期望:能够简单的获取相关信息,有效帮助解决疑问。满足好奇体验。

(5)发表评论:就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动机:是获取之后自然的想要表现的的欲望。期望:自己的评论能被人看到,被认同则更好,成就体验。

(6)讨论区:除了针对某条新闻外,还可以直接建立话题进行讨论。就像平时几个人在一起聊新闻一样,你来我往交流看法和知识。动机:也是一种在小圈子里的自我展示,希望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获取更多知识、观点,同时也是与相同爱好的人的一种社交行为。期望:可以找到有水平、聊得来的人一起交流。希望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新的内容或获得他人的认可。社交体验、成就体验。

(7)与相熟的好友私下交流:我们常常会有那么三两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平时没事也会聊聊天,话题常常与新闻话题有关,有时候又只是随意的闲聊。动机:与这些人聊天很愉快,打发时间,增进感情。期望:社交体验。

(8)剪报(我的文集):少部分人会有剪报的习惯,根据个人爱好将新闻归类收藏。动机:个人爱好,习惯。期望:收集整齐,保存好。兴趣体验、成就体验。

(9)身份认证(我的身份):在经过一定的相互了解及发言后,我在这个兴趣圈中有了一定的地位,我的知识得到了认可。有些人会称我为“xx达人”、“xx大牛”等等。动机:我感觉收到认可,之后会更活跃于这个圈子,更有成就感和归属感。期望:人人都有机会得到这样的认可,成就体验、社交体验。

(10)成就认定(我的纪录):我已经坚持每天阅读新闻x年了。我觉得我已经从中收获了许多的知识。动机:当我阅读新闻,参与圈子达到一定的时间,想要对自己长久以来的活跃有一个“官方”的认定。期望:直观能看到我的积累,能被大家认可的一种成就认定。

2、初步确定活动目标和体验目标

经过对看新闻的活动分析,新闻App活动中值得创新的主要活动为:

1.问题追踪:体验目标为好奇体验、兴趣体验。

2.专业评论:体验目标为社交体验、兴趣体验。

3.讨论互动:体验目标为社交体验、成就体验。

4.成就认证:体验目标为成就体验、自我体验。

四、体验创新:新App的功能设想

针对每一项活动目标,展开具体的功能设想。

(一)问题追踪

问题追踪指的是针对我们平时看新闻时会出现疑问的情境,作出解答方法,具体模式有多种。问题追踪的体验目标是好奇体验和兴趣体验。下面挨个分析创新的模式和具体功能设想。

1、好奇体验

(1)故事模式:即将新闻内容整合成完整的故事线进行展示。常见生活情境:不是天天看新闻,错过了一些相关新闻的人,想要对事件有个全面的了解。具体功能设想:在我浏览某一条新闻的时候,选择切换到故事模式,就可以看到一条简略清晰的故事线,简单滑动故事线,快速了解新闻的前因后果。例如,关于某颗卫星发射的新闻,切换至故事模式后,可以看到一系列前期科研成果报道、上一颗该系列卫星发射,甚至包括相关的新闻直播,新闻评述。

2、兴趣体验

(1)剪报模式:即新闻收藏。常见生活情境:少部分人会有剪报的习惯,根据个人爱好将新闻归类收藏,方便再次翻阅或者回顾。具体功能设想:对未完或是想要持续关注的新闻事件进行归类,收藏并可以设置接收新闻追踪,即可获得追踪报道。新闻归类收藏满足有剪报爱好的人。新闻图片收藏功能,部分新闻的配图其实在审美和内容上都非常有看点,可以允许用户创建新闻图集,并附带标题和自己的配文。

(二)专业评论

专业评论指的是在评论区或APP中的新模块引入权威的专家人士,建立专家用户与普通用户的互动。专业评论的体验目标是兴趣体验和社交体验。

1、兴趣体验

(1)特邀评论员模式:即在新闻下方开设特邀评论模块,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或热点相关人士作为特邀评论员发表评论。具体功能设想:可以是评论区置顶,或是专门的专家视频评论区,用户可以选择与其互动,follow或追问等等。

2、社交体验

(1)互动课堂模式:即特邀评论员可以在APP中开放新闻课堂,普通用户可以报名参与,可以在里面与专家互动提问。具体功能设想:类似直播的形式,增加互动方式,报名限制人数,可以向参与课堂的用户收取较低的费用给特邀评论员。

(三)讨论互动

讨论互动指的是改进评论区的互动方式,以鼓励更多的普通用户参与讨论。讨论互动的体验目标是社交体验和成就体验。

1、社交体验

(1)圆桌讨论模式:即数个用户集中在一个小型讨论区进行讨论互动。常见生活情境:几个人聚在一起讨论新闻,但每次都是这几个认识的人,缺乏新鲜感。具体功能设想:在话题下方设置多张圆桌,每张圆桌限定人数,用户随机加入一张圆桌讨论,每次讨论限定时间(一段较短的时间,五分钟或十分钟),讨论结束后可以互动点赞,加好友等。

(2)湃客集会模式:即寻找兴趣圈即兴趣圈互动。具体功能设想:在找“湃友”方面,可以在评论区、讨论圆桌、课堂等所有情境,点击用户头像加为“湃友”。可以发送名片,推荐“湃友”。可以通过关键词/头衔搜索,或是关联度随机推荐,添加陌生人,添加条件可以更有趣,如试聊十句话。可以建立类似专用聊天室的“湃客集会所”,设置集会所的类别(即该圈子倾向的新闻类别),即可得到相关的聊天辅助,如设置该集会所为法律类,就会每天定点推送法律相关新闻供圈子里的用户站队、讨论;可以在集会所发送新闻链接或自己的评论链接等,就可以鼓励这个圈子的人去一起参与评论或为你点赞。

2、成就体验

(1)精选评论模式:评论的筛选和排序与新闻App的浏览体验有极大关系,精选评论即是对评论区排序及互动的重新规划。具体功能设想:评论折叠,评论区会存在部分无效或是意义不大的评论,需要在显示时过滤掉或是排在较后显示(比如观点不正或是不文明的评论首先要被发现并过滤,简单的“点赞!”这样的评论可以被合并折叠等等)。评论置顶,置顶的评论由原本的点赞最多的热评改为特邀专家评论及热评,且于该新闻的标签相同的头衔等级高的用户的评论较优先显示。随机评论,除置顶评论外,较容易看到的位置显示的还有随机评论的模块,随机评论来自所有有效评论,可以通过换一条来刷新,让所有人的评论都有机会被看到。快捷评论,针对他人评论的回复,由原来的简单点赞或楼中楼,改为设置几种快捷短语回复,可以引导用户积极、正面的回应他人的评论,同时,短语的排队形、站队,在楼中楼展开时会非常整齐好看且有助于原评论用户的成就体验。

(2)现场开辩模式:即针对某个热点话题的辩论,通过更适合App平台特性的方式进行。具体功能设想:参与辩论,在这个模式里,会根据阅读记录和偏好推荐话题,有正反两个观点,在看不到别人的发言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加入辩论,发表限定字数以内的观点陈述,将正反双方各五条用户观点集中作为一次辩论。用户投票,用户不仅可以参与辩论,还可以围观辩论,并对觉得讲得好的观点投票,一定时间内总票数高的一方获胜,参与的用户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

(四)成就认证

1、成就体验、自我体验

(1)我的纪录模式:即对我的新闻阅读、评论、回答等等活动的数据记录。记录了用户在使用App的全过程的成长,用简洁、直观的数据展示,成就感更强。具体功能设想:在我的主页上开设一个醒目的模块,集中展示个人数据如“已阅读新闻xx条”、“连续阅读新闻xx天”、“累计收获点赞xx个”等,展示的数据可选择,可生成分享炫耀。

(2)我的头衔模式:即对我在App上获得的新闻知识量的一个官方的评级认定。具体功能设想:根据不同的类别标签有数套头衔等级,与该类别相关的活动可以增加该类别的头衔等级。如我经常阅读经济相关的新闻,每次阅读加1分;并发表评论,每次加3分;有人支持我的评论,每次加1分;参加经济话题的圆桌讨论或辩论等活动,每次加5分等等,攒到10分头衔升级,50分再升级,200分再升级……分类的头衔有助于建立用户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差异化的头衔使成就感更强。同时,更高的头衔使用户在评论、讨论、集会等社交过程中更有身份更自信。

(五)总结:新App的功能模块、设计想法和体验目标

1、App名称:澎湃新闻App。活动定义:为新闻爱好者提供有质量、有思想、更懂你的新闻内容,多种有趣的互动交流的方式找到你的圈子,提升知识、兴趣、成就,你要的都有。

2、用户角色卡片:知识文化水平较高,有新媒体阅读习惯的青年人。情感体验目标:兴趣体验、社交体验、成就体验。

3、阅读模块设想首页内容差别化、个性化推送,包括推荐热点阅读、基于该用户之前阅读习惯的偏好阅读、该用户之前关注/讨论过的新闻事件的追踪阅读、根据用户定位生成的身边事阅读等等。阅读过程的改进,包括切换故事模式,在新闻阅读界面可以快速切换至故事模式,浏览关联内容。体验目标:提升兴趣体验等。

4、采集模块设想:新闻采集、新闻图片采集,并且可以方便的归类、摘选、配字、分享体验目标:提升兴趣体验,分享各自的收藏时也是一种社交体验。

5、评论模块设想:重新整合评论区,使评论区的内容更有效更多样,用户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包括评论折叠、评论置顶、随机评论、快捷评论语等。体验目标:提升成就体验。

6、专家模块设想:邀请各领域专家或官方人士或热点话题人物参与App中的互动,包括专家主页、专家评论、专家互动课堂等。体验目标:提升兴趣体验和社交体验。

7、我要发言模块设想:提供多种讨论和发表言论的方式,不仅是通过单调的评论区,还可以通过建立圈子,建立话题等等方式鼓励用户增强参与度。具体包括随机圆桌讨论、湃客集会所(兴趣圈)、现场开辩等。体验目标:提升社交体验、成就体验。

8、成就模块设想:改变现有的简单积分及礼物兑换的无差别成就系统,通过具体化的数据记录及有区别度的等级头衔增强用户的成就感和自信,从而反过来鼓励他们参与社交模式。体验目标:提升成就体验、培养自我体验。

五、情境故事:功能模块的交互设计

围绕体验创新的思路,重新构建活动情境,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回避消极因素,并通过故事讲述出来。

1、阅读模块的主要情境

(1)日常刷新闻主流程:打开App,首页就是图文结合的置顶热文和偏好阅读、追踪阅读、身边事阅读等根据我的喜好和阅读习惯推荐的阅读内容,果然有很多都是我想要看的。选择一条吸引我的内容点开,是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不同于网上随便搜的标题党和虚假消息。阅读完后对整个事件非常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前因后果,切换至故事模式,简单清晰的故事线展示了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往期报道,还有专家的评述报道等。看下来对整个事件已经比较了解,感觉又增加了一点阅历,好奇心和兴趣得到满足。

文字交互流程和对象:App打开>新闻首页,推荐阅读;浏览并点击想看的内容>某条新闻内容,最上方是标题、作者及来源、时间、所属版块类别,然后是短视频/图片简述,再是正式的文章内容,文章后是采集、快捷分享、相关话题、相关推荐,最后是评论区,右上是阅读设置附带采集、分享,底部悬浮栏是评论、点赞、分享;左滑切换至故事模式>根据时间线简单展示了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往期报道,还有专家的评述报道等;点击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跳转>阅读新一条的内容。

(2)新闻采集次流程:打开App,阅读首页推荐内容,选择一条点开,浏览后觉得很棒,很有感触,点击采集进入剪报模式。在剪报模式中可以自由选择新闻内容中的图片和文字,选择完毕后可以进行评述配文,然后保存至自己的某个新闻集。新闻集模块在我的下方,进入新闻集后可以对之前的采集进行编辑、分类整理等。如这个文集是关于法律的,想要分享给这方面的朋友看,就可以分享至湃友(私聊)、集会所(群聊)和第三方。

文字交互流程和对象:App打开>新闻首页,推荐阅读;浏览并点击想看的内容>某条新闻内容,点击文章后的采集>进入采集模式,选择图文,下一步>编辑配文,下一步>选择要收入的新闻集,完成,直接分享该篇采集或返回新闻页面>返回首页,切换至我的版块>点击新闻集>进入我的新闻集查看,选择刚刚添加了新的采集的新闻集,分享至某个湃友。

2、评论模块的主要情境

(1)阅读评论主流程:打开App,阅读首页推荐内容,选择一条内容点开,浏览后想要看看大家是怎么说的,继续阅读评论区。首先是特邀专家评论和三条热评,并附有他们的身份标签和头衔,觉得这个专家或者这个用户说的很好,想要更了解他,可以直接进入他的主页。再往下是三条随机评论,来自普通用户,可以不断用换一换按钮刷新。再往下是所有评论。看到某条评论观点新颖,讲的很有道理,想要支持他,选择快捷短语“很有想法~”即可快速评论。

文字交互流程和对象:App打开>新闻首页,推荐阅读;浏览并点击想看的内容>某条新闻内容,下滑至评论区>阅读精选评论,包括特邀专家评论和热评;继续下滑>阅读随机评论,换一换>看到有一条很有道理,点击回复>可以选择数条快捷短语,选择,快速回复。

(2)发表评论次流程:打开App,阅读首页推荐内容,选择一条科技相关的内容点开,浏览后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想要表达,点击评论,编写,发送。因为我之前在科技相关内容中的活跃度很高,已经拿到了“科技TOP10”(或“科技宗师”等)成就,我的评论可以被优先显示。(若我评论的是经济相关内容,而我在这方面的成就不高,我的评论也不会因此沉底,不能被看到,只要我的评论是认真写的高质量有效评论,就可以出现在随机评论中。)因此很多人看到我的评论觉得有道理,他们可以选择快捷短语如“点赞!”或“我觉得有理”为我站队,我就会在消息中看到“xxx用户支持了您的评论,第x个人觉得您说的赞!”这样的提示消息,我就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文字交互流程和对象:App打开>新闻首页,推荐阅读;浏览并点击想看的内容>某条新闻内容,点击悬浮窗发表评论>编写评论,发送>当有人回应我的评论时,我的版块出现提示,点击>我的消息>查看提示语>查看详情。

3、我要发言模块的主要情境

(1)圆桌讨论主流程:在话题版块中的随机圆桌讨论模块,我选择话题,随机匹配至话题下方一张圆桌开始与一些陌生人讨论,每张圆桌限定人数,每次讨论限定时间(一段较短的时间,五分钟或十分钟),讨论结束后可以互动点赞,加好友等。被点赞可以获得奖励,且成就感满满。随机的社交模式充满新鲜和惊喜,可以找到同道中人,拓展湃友圈。

文字交互流程和对象:App打开>话题版块>圆桌讨论区,选择感兴趣的话题,点击我要加入>匹配圆桌>开始讨论>规定时间到,讨论结束>互相点赞,快捷加好友。

(2)现场来辩主流程:在话题版块中的现场辩论模块,首先分为参与辩论和参与投票。参与辩论,有数个热点话题可以参与,选择感兴趣的进入后,是两方不同的观点,选择一方加入,编写我的观点,完成后即为加入辩论。当集齐两方数条观点后,限定一定时间由其他用户给某条观点投票,时间到之后总票数高的一方获胜,获得一定奖励。若我方取得胜利,则会产生成就体验、归属体验。若我的观点得票数多,则成就感更强。

文字交互流程和对象:App打开>话题版块>现场辩论区,选择感兴趣的话题,点击我要加入>选择正反方>编写观点,发布>等待投票时间到,查看结果,领取奖励。

(3)湃客集会所次流程:略

4、我的成就模块的主要情境

(1)查看设置成就主流程:我的成就主要包括我的头衔和我的纪录两部分。我的头衔是当我在某一类内容中的活跃积分达到一定水平就可以获得或升级的差别化的头衔,如“科技菜鸟”、“科技新星”、“科技大师”、“科技宗师”、“科技百科”、“科技TOP10”等等。我的纪录是显示在我的主页上的阅读量、活跃度的数据展示,如“已阅读新闻xx条”、“连续阅读新闻xx天”、“累计收获点赞xx个”等。头衔在社交活动中可以被其他用户看到。

文字交互流程和对象:App打开>我的版块>我的主页>纪录展示/头衔展示,点击>查看完成条件,设置纪录/头衔显示。

5、其他略。

六、原型设计

(一)板块规划

澎湃新闻APP功能结构规划

(二)主要流程和界面

(1)日常刷新闻及评论流程:


日常刷新闻及评论流程

(3)圆桌讨论流程:


圆桌讨论流程

(4)现场来辩流程:


现场来辩流程

(5)查看设置成就流程:


查看设置成就流程


七、界面设计

1、故事模式页面

故事模式页面

2、随机评论页面

随机评论页面

3、圆桌详情页面

圆桌详情页面

八、个人课程总结

学完这门课回头看课表,这门课原来叫做界面设计方法,与想象还是有所不同。

所学首先是将用户定为以本人为核心,那么就需要平时在使用APP过程中有所感受,首先学会从用户的角度思考。然后是试着去借鉴抛开APP,在实际生活中的情境,个人非常受用,可以不被现有APP的形式所困,发现更多的需求点和创新点。

最困难的时候是写到第三四块时越来越觉得写的重复,不停写一些旧的想法,而很难激发出进一步的想法来。后来趁第三四块重写的机会完全推倒思考了一次,才打通了。以及最后的作业展示要画原型、流程图时,不知该画个什么样的东西,凭自己的理解画了,还是有点疑惑。

做完整个作业的感受是,套路以外还是要一些新想法,但最后还要有所取舍,不然有一锅乱炖之嫌。然而最后还有一点疑惑是,按各块内容做完整个APP,想出了不少新点子,增添了不少模块和功能,然而看最终的效果却怀疑自己到底是改进了这个APP还是重新做了一个APP?自己这样的改进是否曲解了开发者对这个APP原来的定位?是否与这个APP原来的系统有所矛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