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人倍长衣之《秋蝉操——献给教师节》
原诗《秋蝉操——献给教师节》
文/倍长衣
求爱者一个接着一个
树木完全不领情
一首诗失败了
又献上另一首,以嘶吼继续
攀登,拼命
每一首诗似乎都会以失败告终
每一种表白都成为时间的墓志鸣
直到季节发布律令
突然所有的树干把水位降落到寒露霜晨
它们才给你死亡的一吻
你挣脱你的婚衣
用尽全力,最后一蹬
————————————————————
巴蜀山人简评:
韩愈大师之《师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日之师说,新解为:老师,特指传授学生知识的人,也泛指在某些方面值得学习和能够给人带来正确知识和指导的有能力的人。
今人此解,再反而思考,令人又记起“三人行,必有我师”之古语。
可见“师”之作品也罢、论述也罢,自古至今多了去了。
然而,当我偶然读到这位60年代末期出生的诗人倍长衣的《秋蝉操——献给教师节》的小诗,就吸引了我的眼球,其拟人写作手法与深刻隐喻叠加,词语的恰当组合所自然构成的诗意和韵律形成的余音跌宕效果,带我又回想起了值得本山人尊敬的那些恩师来!......特别是那位我高中的高度近视的政治老师刘万忠,待我82年考上军校,寒假期间首次探家回到四川老家,才得知他早已在头年暑期参加高考阅卷时,因劳累过度伏案吐血离开了他一生心爱的学生们......
诗人倍长衣写这首秋蝉,贯穿了他的一贯诗观,即,“诗是另一种思想。世间无绝对之诗。一切写出来的诗都是失败之诗,我们只是在向诗的路上。”《秋蝉操——献给教师节》全诗很短,仅仅12行,不仅写出了“蝉”短暂一生的爱恨情感,更是隐喻了老师甘当无名园丁的高尚情怀。园丁辛勤耕耘于三尺荒地,终老一生(乃至于墓志铭上之文字仍在鸣唱),终日鸣叫——唱诗于人(学生),亦或将诗歌比喻为学生,虽然教出来的学生(犹如诗人写出来的诗歌)不是每一首都称得上好作品(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老师对那些不受教的顽皮学生,肯定会有恨铁不成钢之“恨”啊),——但老师却一如既往对着每一位学生(每一颗树木,令人想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不易!!)都声嘶力竭地唱歌(教育)!诗人倍长衣写教师,摒弃了写三尺讲台,不落俗套去写老师“吃粉笔灰尘”,而是另辟蹊径,直达教师对学生深层爱心之本......
2017年10月27日周末,巴蜀山人凌晨草就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