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儿古典文学院:《诗,词,赋,点评,总结。》醍醐灌顶乐山乐水

多加约束少过失——《回到春秋读论语》第89章

2019-02-09  本文已影响7人  乐道也

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社会,只有多加约束,才能减少过失,少走弯路

孔子说:“因为约束而造成过失的,那种情况很少。”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凡事多加约束,就能少犯过失。“约”的本义是缠束用的绳子,作动词用就是约束、检束,作形容词用就是俭约、简约。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周礼所规定的一套礼法制度,就像一根无形的绳束,对人对社会起着约束的作用,它是当时人们所敬畏的,但却又处于分崩离析的危险状态。

“以约失之者鲜矣”,因为约束而造成过失的,那种情况很少。“以”,因为、由于,在这里表示因果关系。“失”过失、过错。“鲜”,就是少的意思。孔子无疑对礼法制度抱有神圣的敬畏,“约”就是要用礼法制度来对个人和社会的行为进行规范。无论是做人作事、待人处世,孔子都把“约”看作是一种值得倡导的道德规范要求,同时也视作法纪方面一条不可逾越的戒律,这样就赋予了它多方面的内涵,因而导致了种种不同的解读。

从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来解读,“约”是一种道德自律,人要有自知之明,处处严于律己,对自己多加约束,这样就能少犯过错。

从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来解读,“约”可以理解为俭约,生活俭朴,处处节约,这样无论是个人财富,还是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其消耗损失当然就会减少。

从读书做学问的治学要求来解读,“约”就是严谨守约,广博地学习,深入地研究,谨小慎微地守持学业,别做“半桶水响叮当”的人,这样才能减少求知过程中的差失。

把“约”的内涵再放大一点,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解读,甚至包含了礼仪、管理和法制等方面的约束和约俭,不搞繁文缛节的形式主义,不搞假大空的官僚主义,尽量做到省刑罚,薄税敛,反贪腐,反浪费,提倡约俭从政,减少治理的失当之处,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还有一种解读,把“约”理解为约定,这样就把意思与上一章联系起来,指古人慎言的品行(请参阅《不轻易说话——《回到春秋读论语》第88章》)。决不轻易开口说话,而一旦与人约定了的事,就必须说到做到,绝不失约。这样解释当然也说得通,但好像和上一章并没有内在的联系,没必要非得合起来理解,单就本章解读,内涵则更为丰富。

总之,小到个人的言行私事、家庭的生活起居,大到为国为民的治国理政,都要有所约束才行。要自觉守纪律,懂规矩,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处处依礼行事,绝不能恣意放纵。这样无论是个人的成长道路,还是国家的发展道路,自然就会少犯一些过失错误,少走一些曲折弯路。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稽》:“约”者,“放”之反,收束也。言而约则不烦,动而约则不躁,用而约则不费。即有蹉跌,亦不过甚矣。

尹氏: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也。

郑汝谐:约,非止于不泰侈也。凡为学修身、处事应物之理,裁之使近于本,而不至于放荡,虽未合于中,其失亦鲜。

《温故录》:君子损益盈谦,与时消息,于谦得六爻之吉,于丰廑日中之忧。天道人事,未有不始于约、终于约者。约而为泰则无恒,泰而能约故可久。《曲礼》曰:“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皆言约之道也。

徐英:泰则骄,约则慎;骄必败,约鲜失。古今岂殊轨哉?

杨树达:务广者必荒;守约者得寸则进寸,得尺则进尺,故鲜失也。

《四书诠义》:约者,束也。内束其心,外束其身;谨言慎行,审密周详,谦卑自牧,皆所谓“约”。以约则鲜失,敬慎不败也。

《朱子文集》:约有“收敛近里著实”之意,非徒“简”而已。

孔安国:俱不得中,奢则骄,佚招祸,俭约无忧患。

《论语注疏》:得中合礼,为事乃善。设若奢俭俱不得中,奢则骄佚招祸,俭约无忧患,是以约致失者少也。

张栻:凡人事事以节约存心,则有近本之意。

《论语正义》:“奢则不孙,俭则固”,二者俱不得中,而约可免忧患,其失鲜。《易象传》“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表记》“子曰:夫恭近礼,俭近仁,信尽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

谢氏: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

李炳南:能俭约,其失自少。礼记表记:“子曰,俭近仁。虽有过,其不甚矣。”不俭,则生活奢侈,言语繁琐,办事令人麻烦,此皆不近仁,其失多矣。

颜延之:秉小居薄,众之所与;执多处丰,物之所去也。

【学习参考书目】

《礼记》 《论语集解》 《论语义疏》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论语正义》 《论语意原》 《论语稽》 《癸巳论语解》 《论语新解》 《论语讲要》 《论语会笺》 《论语疏证》 《朱子文集》 《四书诠义》 《温故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