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2023-08-02  本文已影响0人  昔我往兮

中原焦点团队 朱艳华 坚持分享第1256+18天

儿童心理发展是主(自己)客体(周围他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儿童期孩子被照顾的越精细会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被爱的感觉。家长有更多的回应,更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认知结构:图式(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互动过程产生的对外界的认识)同化(外界信息纳入原有认知结构) 顺应(改变原有认知结构,顺应环境改变自己) 平衡(什么年龄做什么年龄的事儿不然会失衡,产生冲击。心理不会一直平衡,一定是发展变化的,学会与问题共存,接纳相对平衡的状态)

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儿童在不断尝试探索的过程当中认识世界,探索越多越有更好的发展。家长要做的只是身后一步的引导静静的守护。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重视重视游戏活动,顺应孩子成长的规律,重视环境影响和同伴的作用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皮亚杰认知结构心理发展四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通过手和嘴探索周围世界、适应环境。身边人反应越大,动作越被强化。

前运算阶段(二至六七岁)开始初步运用符号,依靠具体的东西来思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自我中心)思维单向不可逆,没有掌握守恒反应不过来。

具体运算阶段(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童年)获得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初步运用逻辑运算,逻辑思维过渡为抽象。此时注意习惯,兴趣,规则的培养。

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青春期初中)思维形式脱离具体运算符号,能够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凭借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转变育儿观念尊重,理解帮助孩子实现独立自主性。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观:

前道德阶段(零至三岁)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自我中心没有规则

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三至七岁)

规则由权威(长辈或老师)制定,必须遵守。对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

自律,道德或合作阶段(7~12岁)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心。

德国生理学家普莱儿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