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抗拒”被我解决掉了
一直在抗拒,抗拒什么,我真的想不清。
抗拒的是自己还是别人呢?
是那个不愿让自己看到的“自己”吗。
我们抗拒,我们害怕,我们怕自己不够自信,怕自己没能力,怕自己不够有钱,怕自己不够漂亮……
我们能否和自己和谐相处呢?。
如果有人告诉你,不要抗拒,和自己和谐相处,你会怎么做。
是不断的告诉自己,不要抗拒,不要抗拒,然后就不会抗拒了;还是说当不舒服来临的时候,尝试着不要抗拒,用一次的经历,一次次的行动来践行“不要抗拒”的理论呢?
真的很混沌,这个抗拒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温良敦厚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可是有时候我们的良好品质却得不到发挥,得不到正向反馈,仿佛被封印了一般。
有时候是不敢,有时候是不能。
是我们太懦弱还是我们能力不够。
此刻我陷入了一种矛盾,一种应该写什么内容的矛盾。辛辛苦苦写了两个月,刚刚找到了一点写作的感觉,可是阅读量却上不去。忍不住把自己定义为“自嗨”型写作的人。
最近越来越感觉,输出干货才会有市场,以及一些当下比较热点的内容,可是心中又有点排斥,不知道是“懒惰”,还是怕自己会失败。
是自由自在的写,还是说把读书读到的知识点,按照书中教的方法,分享出来?
今天下午,这两种观点一直在我心中打架。
到了取舍的时候,有点纠结。
如果按着兴趣写,我可以保持写作的热情,每天都可以有内容可写;如果尝试着把书中的方法论分享出来,可能会更有受众,也能激励自己不断的去看书,只不过会难一点。
综合对比之下:一个有趣,一个重要;一个简单,一个有点难;一个面向自己,一个面向读者。
我要选择第二种。
我想去试一试:认认真真读书,认认真真做思维导图,认认真真分享知识模型,认认真真做知识树;把读完的书输出,然后再读书,再输出,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我想挑战一下自己,不能一味的为了取悦自己,也要照顾一下周围人的感受。
不单单是读者的感受,还有我的家人,也是我要考虑的范畴,我不能只为了自己。
我不想再抗拒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