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追过的歌词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令人非常感动的视频,一对台湾情侣在非洲旅行。
情侣坐计程车的时候,开车的黑人小伙嘴里哼着一首曲子,并用英文向情侣打听道:你们知道这首歌吗?
情侣听了之后,告诉了黑人小伙,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恋曲1990》,并用手机播放出来给他听,听到那久违的歌声响起时,小伙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之情,那一刻,他喜极而泣。
原来,小伙已经找了这首歌足足有20年了,他说自己跑遍了当地能知道的所有中国店,都没能找到这首歌的唱片,甚至连歌名都没能问到。
没办法,他只能借着载中国游客的机会,来询问这首歌的信息。他每逢载到中国游客都会哼着这首曲子,然后问他们有没有听过这首歌。
幸运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终被他问到了。
为什么他要找这首歌呢?
原来,在1993年他还小的时候,当地一个音像店的华人老板,送了一盒卡带给他的妈妈,那盒卡带就是《恋曲1990》,他妈妈非常酷爱这首歌,每天都要听,小伙自己也学会哼这首歌了。
但遗憾的是,他们在后来的一次搬家中将卡带遗失了,怎么找都找不到了,再次去找那个音像店老板时,那家店却早已关了门。
多年以后,直到他妈妈去世前,都未能再听到这首歌,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这成为了她妈妈最大的遗憾。
为了弥补妈妈的遗憾,他就一直在打听着这首歌的信息,这或许也是他妈妈留给他最后的一点精神寄托。
当小伙明白了歌词中,“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的意思时,他动情地说道:“这个美丽的女人就是我的妈妈。”
一个听不懂中文的异国他乡之人,也对《恋情1990》如此钟情,可见它的魅力所在。
但视频中说到,他20年间问了很多中国店,竟没有人知道罗大佑的这首《恋曲1990》,这让我有些不解。
一直以来,我也是个对音乐比较痴迷的一个人,也许是出于对文学的爱好,每听一首歌的同时,我总喜欢去探究它的歌词部分。
当我爱上一首歌的时候,必定是先爱上它的词,如果歌词毫无内涵,哪怕曲子的旋律再动听,我也会认为它是口水歌,现在很多粗制滥造的网络歌曲就是如此,我感到无歌可听。
因此,当我爱上一首歌时,相比台前的演唱者,我更仰慕背后创作者,更何况是罗大佑这样词曲唱皆为教父级的音乐人。
在我心目中,音乐人只有两种,一种是“罗大佑”另一种“不是罗大佑”。如果诺贝尔有音乐奖的话,第一个领奖的中国人除了罗大佑,我再也想不到第二个人。
他是站在华语音乐塔尖上的人物,用任何溢美之词都显得苍白无力,他的作曲虽是大师级别,但作为文学爱好者,他的填词更是让我癫狂。
从《童年》到《光阴的故事》、从《恋曲1990》到《恋曲2000》、从《追梦人》到《你的样子》、从《东方之珠》到《明天会更好》、从《野百合也有春天》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他的代表作太多了,很难一一列举。
在罗大佑的歌词中,上至家国情怀,下到乡邻市井,有宏大视角,也有细腻情怀,有批判写实,也有人文关怀。
其歌词可文艺可诗意、既深刻又犀利,融民间小调与时代新声于一体,开创了新时代三段长句的写作方式,很多歌曲歌词已臻化境,让人叹为观止。
如今年轻人可能对“罗大佑”这三个字感到陌生,但我很庆幸自己赶上了他最后的一缕荣光。
坦白讲,我感觉自己不配评价罗教父,所以就摘录了他的部分歌词,你自行体会吧!
罗大佑作品填词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