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浓的乡情,是治愈的良芳
2020.11.15 317

读《湘行散记》,跟着沈先生一起行进在回家的旅途中,了解了那个年代湘西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看到了沅河沿线百姓生活的常态。
跟着沈先生的文字,总会不自觉地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到了那个带着水獭皮帽子的朋友,看到了吃四方饭的妇女们,看到了那一个个水手与小船的赖以生存的关系,看到了那河边吊脚楼里出出进进的水手们与楼中妇女的情感交易,看到了那个特定年代的混乱与浮躁。沈先生以最淡然的心态面对这一切,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冢乡的挚爱。
沈先生以最好的状态、最美的情诗、最好的风景成就了《湘行散记》这个最好的著作。
沈先生在创作《湘行散记》的时候,心怀思念,享受爱情的最好状态,他用最质朴的语言写下一封封家书,为妻子呈现了一幕幕沅河的美景,哪怕天是黑的,风是冷的,他在孤独的回乡路上,带着对妻子的思念,带着归心似箭的心情行进在沅河上,在小船里,也觉得柔软得很,心里是满满的幸福。让回乡的路不再寂寞。

跟随着沈先生行在回乡的路上,那一景一物,最触动我的是那一份炙热的乡情。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过:”故乡是我们年少时想要逃离的地方,是我们年老时想要回可能已经回不去的地方。”
深以为然。小的时候觉得外面哪儿哪儿都好,唯独自己的家乡不好,总想着赶快出去上学,赶快离开家乡。谁知道离开家乡在外成家立业,最想念的还是当初曾经想逃离的地方。
沈先生把炙热的乡情寄托于眼前的景致,沅江的水、千姿百态的小船上和乡亲的生活百态,一份回乡的期待。船行驶激起的那一道道白浪,吊脚楼里的妇女、风流的水手、水上的打骂声都成了沈先生由内而外的心灵反应,内心一片宁静,眼前一片祥和。家乡的一切如此美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真实,这种至简至真至爱的乡情是沅河水上其他游客无法企及的深情。
读着沈先生的文字,让我想念着上学路上那个大得无比的湖。长大了,我们游览了祖国的山川河流,见过了大江大海,见过了太湖、洞庭湖、鄱阳湖、西湖、千岛湖…在惊叹各湖风光秀丽之后,依然情系我们地方的那个小湖公园。小时候觉得这个湖太大,每天上学要步行绕过这个湖的一半路程才到学校,心里抱怨着就是这个湖拉长了自己上学的距离;长大了,视野开阔了,才觉得我们这个湖好小,满湖的莲花依旧每年如期开放,才发现自己其实一直深爱着这个湖,深爱着这池水、深爱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因为它承载着我们童年无尽的快乐。
想念从小吃习惯的美食。长大了,改变的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改变不了是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我们尝遍了各个地方的风味小吃;品尝了中国的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到国外体验了不同地方的美食;最合口的还是妈妈的味道,还是小时候吃过的家乡菜品。
乡愁是一种情怀,一种时常萦绕在脑中、刻在心里的情怀。
看到沈先生那带着水獭皮帽的老友,让我想念着自己的发小闺蜜同学。每次回家乡与同学朋友小聚,都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无拘无束地畅饮与交流,朴实真挚的老友情在日子里持久弥香,始终如一。
无论你身在何处,想念家乡都是一种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