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book金融·投资·理财

阅读的故事

2015-01-12  本文已影响179人  四四四毛

唐诺写过一本书叫《阅读的故事》,里面探讨的全是阅读的本质问题。因为喜欢这本书,我便用了这个名字,但这篇总结,却不过是对阅读这件事的一点絮叨,及不上唐诺的万分之一。

阅读的态度

我的邮件曾经长时间保持一个签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跬步”这个词,一来它很有画面感,也很贴切的表达了我对个人成长所抱持的态度,但我一直不喜欢这句话中“至千里,成江河”的功利性。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胡适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那种淡定从容的气魄,高下立见。

进一寸有一寸欢喜——对阅读,也大可以抱持这样的态度——一本书,哪怕只读十五分钟也比读五分钟好,只看一段话也比不看好。当你对阅读不抱目的,便真实的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并习惯它,把它变成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唐诺在《阅》中有这么一段话的意思也大抵如此,写的漂亮至极——

我个人比较期待阅读一事能成为阅读者生活中的节庆,而不是阅读者自身文化结构的价值排行高位而已,更不是你线性生活的直接再延长像加班一样;让阅读独立于我们斤斤计较的日常行为选择之外而繁华,让阅读豁免于其他直接目的的行为竞争而从容,别让日常生活的簇叶颤动吓跑它。

除此之外,我认为阅读还可以有一个很浪漫的态度,一本书读过后就完全放下,等待哪天不经意的偶遇,也许你会在另一本书中看到它的影子,也许某个机缘巧合让你想到它的某个观点或,又也许一辈子也不会记起它,但这都没关系,只不过一本书而已。

阅读的场合

我最喜欢的阅读场合是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因为家里有小孩(回家一秒钟变保姆),真正属于自己的私密时间并不多,反倒是公车这种嘈杂的环境更适合阅读。下了车就是忙生计,上了车才是私人时间,所以我非常爱坐车。老公一直劝我学车,说上下班能节省一半时间,我便这么跟他算这比账:坐公车那一个小时都属于我自己的,自己开车那半个小时我什么也做不了,哪个划算?他自然说不过我。

那什么样的书适合在这样的场合阅读?这几年下来我总结了一点心得。

首先要挑选适宜的难度。

认知心理学把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分成了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其中,“舒适区”是对自己来说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接触这类知识感觉很舒适,但可学到的东西很少,进展缓慢;“学习区”有一定挑战,接触时会感到不适,但又不至于太难受,保持在这个区间学习,可以得到快速成长;“恐慌区”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知识,接触会感到忧虑、恐惧,不堪负重以至放弃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的东西,一段时间后,“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 而一部分的“恐慌区” 又会变成“学习区”。这里说个我自己的经历,读大学时,我曾经跟风跑去图书馆借了本《百年孤独》,当时努力尝试了一个礼拜也没法读下去,甚至觉得这书有名无实,完全是被书评人炒作起来的。十年后这本书在大陆被正式授权出版,因为实在太火了,我又没忍住买了一本,结果没想到这次阅读没有碰到任何困难,两天时间就读完了,过后还意犹未尽,又买了好几本马尔克斯的小说来读,这才知道十年前自己读不懂却觉得读懂的人都在背后搞阴谋,是多么浅薄。这就是一个从恐慌区到学习区再到舒适区的案例。

认知区域认知区域

回到前面的话题,在比较嘈杂的环境下,很难聚精会神的阅读挑战性较高的读物,所以比较适合挑选舒适区或偏舒适的学习区的读物。

其次要挑类型。

首推散文类(比如王小波的杂文、阿兰・德波顿的随笔、彼得·梅尔的游记,可读性都非常高,也很有趣),实用类读物(比如《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论证是一门学问 》、《农民工进城防骗手册》⊙o⊙…),科普读物(比如科学松鼠会和果壳出版的一些读物,有趣又涨知识),某一专业领域的畅销书(比如讲心理学的《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人类学的《天真的人类学家》),中短篇小说(茨威格、毕飞宇),分章分的特别清楚的长篇小说(毛姆、米兰・昆德拉)。

注意,千万不要在这种环境下挑战:

1.信息密度特别高的书(我曾经在车上看马奇的《经验的疆界》,吐血五升)

2.意识流小说(伍尔夫,吐血三升)

3.苏俄的小说(斯基斯基斯基,还没来得急吐血就晕车了...)

其实对于小说,若有条件,最好还是找个宽裕的时间、安静不受干扰的环境,一气呵成的读完,就像卡尔维诺告诉我们的方式——

请你先放松一下,然后再集中注意力。把一切无关的想法都从你的头脑中驱逐出去,让周围的一切变成看不见听不着的东西,不再干扰你。门最好关起来。那边老开着电视机,立即告诉他们:“不,我不要看电视!”如果他们没听见,你再大点声音:“我在看书!请不要打扰我!”也许那边噪音太大,他们没听见你的话,你再大点声音,怒吼道:“我要开始看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了!”哦,你要是不愿意说,也可以不说;但愿他们不来干扰你。

你先要找个舒适的姿势:坐着、仰着、蜷着或者躺着;仰卧、侧卧或者俯卧;坐在小沙发上或是躺在长沙发上,坐在摇椅上,或者仰在躺椅上、睡椅上;躺在吊床上,如果你有张吊床的话;或者躺在床上,当然也可躺在被窝里;你还可以头朝下拿大顶,像练瑜伽功,当然,书也得倒过来拿着。

是啊,理想的阅读姿势是找不到的。过去人们曾站在阅读架前看书,习惯站着。那是因为他们骑马骑累了,站着就是休息。以前还从来没人想到骑在马上看书;可今天,骑坐在马鞍上看书,把书放在马背上或者用个特制的马具把书挂在马耳朵上,好像对你挺有吸引力。两足插在脚楼里看书也许是个非常舒适的姿势。要从阅读中得到欢乐,首要的条件就是把两只脚抬起来。

喏,干吗愣着?伸直腿,抬起脚,跷到一个软垫上,跷到两个软垫上,跷到沙发扶手上,跷到沙发上,跷到茶几上,跷到写字台上,跷到钢琴上,跷到地球仪上。先脱掉鞋子,如果你想把脚跷起来。如果你不想把脚跷起来,那就再把鞋穿上。喂,别这么一只手拿着鞋、一只手拿着书地愣在那里。

调一调灯光,别让它太刺眼。现在就把灯光调好,因为你一旦开始阅读,就顾不上这些了。你应当这样调节灯光:让灯光照亮整个书页,让白纸上的黑字清清楚楚;当心别让灯光像南方中午的日光,那样强,那样直射在书上,那会使书页反光,影响字迹的清晰度。要尽量办好可能中途打断你阅读的事。你如果抽烟,要把香烟和烟灰缸放在手边。还有什么事呢?要小便?嗯,这你知道该怎么办。

阅读的内容

两年前有一部很热门的哈佛大学公开课叫《公正》,有一堂课上教授问了同学们两个问题:一场摔跤娱乐的比赛、莎士比亚表演者朗诵的《哈姆雷特》独白、一集《辛普森一家》,他们觉得哪个节目最令人愉快?哪个节目能带来更高级的快乐?结果第一题辛普森获得最投票,被选为最令人愉快的节目,然而,被问及哪一种体验能带来更高级的快乐时,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莎士比亚。

人们普遍认同快乐有高级和低级之分,那么,读物给人带来的快乐也有高有低。我们也许会喜欢看晋江和起点上的网络小说,但我们不会觉得它们是高级的读物,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阅读没有门槛,且带来不了智识上的成长(当然也有很优秀的网络小说,但凤毛麟角)。

我曾经有十来年时间内只看科幻小说,每一期《科幻世界》都不落下,它们引进的世界科幻大师丛书每一本都第一时间购买。但现在去回想那十年看过的小说内容,都是些非常零碎和浅薄的记忆。其实那堆书里有非常多经典,只是我当时不懂,把它们当成故事会,牛嚼牡丹。直到有一天,我看了毛姆,看了村上春树、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卡尔维诺,我才似乎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阿兰・德波顿曾经说过:

最好的书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这些书便是如此。

然后我体会到了更高级的快乐。

在接下来几年的阅读中,我基本上是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一开始是人文类的读物: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只要有兴趣的就拿来读。近一年来又渐渐喜欢上科学类的读物:认知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以及一些生物学的科普读物(道金斯、古尔德)。

从人文类到社会科学,再到自然科学、乃至形式科学,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阅读拓展过程正好是这样的,也许只是巧合,但也许这就是人类对更高智识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附:以前整理的知识图谱。其实所有知识节点间的关系应是网状而不是树状,以后再想更好的表达方法。

知识图谱知识图谱

阅读的方法

虽说我们不该对阅读抱持太强的功利性,但人的时间有限,而有趣的书又那么多,为每一本书都投入一样的精力是件很蠢的事。今年看了几本有关如何学习的书,做了一些提炼和总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但我在这方面才刚起步,做的还远远不够。

一、主动阅读

  1. 在阅读前先随意翻阅略读(书名、序、目录、索引、其它人的书评、结论),然后判断是否值得往下读。

  2. 如果值得往下读,就开始考虑自己打算从这本书里面得到哪些问题的答案,比如:这本书主要说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这本书的大纲是什么?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这本书在我的知识存储模型中处于什么位置?类似的结论有哪些、哪些地方类似、哪些地方不同、同一时期还有哪些发现,同一个发现者还有哪些发现,同一领域还有哪些发现(纵向拓展、横向拓展)?

  3. 尝试边读边回答这些问题,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回答过程中若感到疑惑,重新找答案,直到搞懂了为止。

附:知识的存储模型

知识的存储模型知识的存储模型 知识的存储模型知识的存储模型 知识的存储模型知识的存储模型

二、主题阅读
以一年或两年时间为限,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阅读和操练,掌握这个领域的知识框架。这块今年刚开展,选的主题是认知&神经&心理科学,目前这件事还在摸索中,希望明年这时候能写一篇这方面的总结。

最后

有关阅读,目前我只能想到这些,就此停住。而阅读这件事我还会持续下去,因为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接下来几年我打算开始练习新的技能:写作。前段时间有机会进入一个书友群,群里有很多我很敬仰的老师,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在智识上和他们拉近距离,是我能想到的对自己最好的回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