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改命”执念里的缩影——读毕飞宇《大雨如注》有感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加短毛碎组织的好文共读。】
一直偏爱毕飞宇的文字,总能在烟火日常里凿出一道裂缝,让我窥见生活的肌理与隐痛。
看完后只剩一声叹息。这一声叹息为了大姚,为了韩月姣,为了姚子涵,也为了更多像他们一样生活在底层的千千万万的人。
《大雨如注》便是如此,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无数底层家庭将教育视为唯一救赎的焦虑与挣扎,读来既熟悉又心惊。
对大姚这样的家庭而言,“教育改命”不是口号,而是生存逻辑。
这里面有太多底层人的无奈,也是唯一的选择,他们改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希望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孩子的命运。
作为师范大学的管道工,他见过太多“嘴巴”与“钱包”的关联——教授与管道工的区别,最终似乎落在了谈吐与收入的分野上。
这种认知催生出最朴素也最偏执的信念:要让女儿姚子涵“撑”起来,用优秀改写整个家庭的轨迹。
于是,姚子涵成了他人眼中的“奇迹”:围棋有段位、欧体明媚、素描精准,奥数获奖、会编程、能主持,古筝独奏还上过省台春晚。
同学们叫她“画皮”,这个称呼里藏着复杂的意味——她像一张被精心绘制的完美皮囊,看不出丝毫属于少女的松弛,更不要说看到孩子的天真
当教导主任好奇她为何有如此精力时,她那句“女人嘛,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更像一句被设定好的台词,与初中生的身份格格不入。这份“狠”,起初是父母的逼迫,后来成了她的本能。
大姚的精明里,处处是底层家庭的算计:请外教米歇尔补课,总想留她吃顿饺子,把一小时的口语练习延成两小时;可当米歇尔提议“在家说母语更礼貌”时,他的失望又如此真实——那是算计落空后的慌张。他甚至用“弱国无外交”来形容这份憋屈,将个人焦虑拔高到生存博弈的层面,令人唏嘘。
但完美的“画皮”下,是难以言说的空洞。姚子涵会突然觉得“没意思”,意识到自己吃尽苦头,不过是为“错误的人生”夯实了“错误的基础”。
这种清醒比麻木更令人心疼——她像被按在既定轨道上的列车,连自卑都成了碰不得的血肉模糊的伤口。
结尾的暴雨里,大姚听到女儿的呓语便慌忙脱衣想“输血急救”,这个夸张的动作里,藏着所有父母的恐惧与爱。
看到太多身边被父母严格要求的“鸡娃”,他们没有童年,过早的进入了大人给铺就的人生道路上。他们没有自我,没有快乐,只有父母给的目标
大姚夫妻的生活是真实的,它存在于每一个角落,随处可见他们的影子。
他们以为自己在托举孩子走向光明,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困在了“改命”的执念里。
毕飞宇没给答案,只留下一个暴雨中的剪影:父母的焦虑、孩子的疲惫,在教育这条看似唯一的路上交织成网。
这或许就是作品的力量——它不评判对错,只让我们看见,那些“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的背后,是多少家庭无处安放的生存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