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城记·遇见泉州,穿越千年的繁荣
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泉州”之名是在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这一年,朝廷改丰州为泉州,但治所在今天的福州,所以彼泉州非此泉州。一百多年后的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这才是今天的泉州。
二十多年前去过泉州,但只停留了半日,没什么印象。看网上文章《泉州的十四个中国之最,让世界为之震撼》,心痒。2018年秋天在泉州开会,因为已退休,全无顾忌,会后在这里游走多日,感受闽南风情,遍游中国之最。
1,大港辉煌
泉州濒海,海运发达,什么世界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阿拉伯风情、世界宗教博物馆、侨乡、惠安女等等名头,皆因濒海而来。
中国古代港口,向以广州、宁波最牛,到唐朝,泉州已跻身中国四大港之列。南宋初年,泉州超越宁波,开始和广州并驾齐驱。到南宋中晚期,泉州甩开广州,执全国对外贸易之牛耳,这场面一直撑到元末。宋朝李邴有诗句赞叹泉州:“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宋时,泉州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到元代已发展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有资料说,宋元时,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这个说法可能来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都。走遍天下的伊本·巴都从泉州港登陆,在游记描述泉州时说,港内大船上百,小船无数,感慨泉州是他平生所见的最繁荣的商港。
联合国高度重视泉州港的历史地位。1994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泉州作为历史上“海上丝路”起点。由是,泉州成为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想看外国人,就穿越到宋元时的泉州。那时的泉州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店铺林立,摊肆遍布,各国的商旅和传教士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2,寻找阿拉伯风情
泉州老城涂门街路北,一座像城堡的建筑引人注目,因为它和周边建筑的风格格格不入。
这就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清净寺,创建于北宋(1009年),元代(1309年)重修。
没去过叙利亚,那就看看清净寺吧,它就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修建。700多年后的今天,大门楼、奉天坛等建筑还在。
12.3米高的大门,用辉绿岩条石砌筑,不抢眼都不行。楼顶为平台,四面环筑“回”字形垛子有如城堞,巍峨壮观。“奉天坛”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大殿上原有巨大的圆顶,在1607年8.1级大地震中坍塌,现在仅存四围石墙。
寺内西北角有一组中式建筑,即明善堂。因为奉天坛礼拜大殿大圆屋盖倒塌后无法修复,明朝中期,穆斯林便在寺内增建一间礼拜殿(明善堂),教徒们在此做礼拜。
(明善堂)
寺里有“泉州伊斯兰史迹陈列室”,近几年专程来考察伊斯兰史迹的阿拉伯国家友好人士和专家学者络绎不绝。
在古代中国,除了西北地区,泉州的阿拉伯风情最浓。
唐初,穆罕默德派四位门徒来中国传教,其中三徒、四徒传教泉州,后来在泉州去世,长眠于泉州灵山。他们的墓地后来被称做“灵山圣墓”,墓地正中有亭(1962年重建),由半月形回廊环抱墓室,整座建筑庄重肃穆。
灵山圣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
(灵山圣墓)
宋元时期,中外海上贸易之繁荣,从未有过,宋元的商船和往来中国的外国商船独霸印度洋。从海上来中国贸易的外国商人中,阿拉伯人最多,他们运来名贵的香料和药材,买走瓷器和丝绸,往来极为频繁,在泉州留下很多遗迹。
3,宗教的博物馆
在城里逛累了,就到城北的清源山里乘凉。清源山不高,主峰海拔仅498米,但山里树深林密,清泉淙淙,有36洞天、18胜景,风光无限,号称“闽海蓬莱第一山”。
清源山最著名的古迹是老君岩(老子像)。这座开凿于宋代的雕像将近6米高,是全国最大的道教石雕。更神奇的是,老君像其实是一块形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成老子像(地方志记载,老君像“浑然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
老君岩是道教雕像,除了道教和伊斯兰教,泉州还包容了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以及各种民间宗教,草庵的“摩尼光佛”是全世界摩尼教仅存的实物雕像。
走不了几步就闪出一座宗教建筑,而且种类多,建筑式样各异,难怪有人说,泉州城就是一座宗教博物馆。
这一切,都离不开海港的发达。
4,石头建筑也不差
泉州最有名的古建筑是开元寺。
行走开元寺,才知道佛寺能有多大。这座福建省内最大的佛教寺院,占地78000平方米,逛全了至少半天。沿着中轴线,紫云屏、天王殿、山门、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一路走过,其壮阔在中国佛寺里少见的大雄宝殿、中国三大戒坛之一的甘露戒坛,都是中国佛教建筑的精华。中轴线东边还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准提禅院;西边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等,看不过来。
(上图:大雄宝殿)
大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座以年号“开元”为名的寺院,于是,已有几十年历史的莲花寺改名开元寺。后来,开元寺多次重建重修,历经风雨,寺内现存主要建筑多为明清时修建。
漫步开元寺,不能不想起大唐开元盛世,盛世的标志之一是万国来朝。那可不是来要钱的,而是来进贡的,都带着重礼,当然,大唐也会赏他们礼物。
开元寺里有两座石塔,分列大雄宝殿前面东、西两侧,叫镇国塔、仁寿塔,俗称东西塔,分别高48.24米、44.06米。除了高度略有不同,两塔规制几乎完全一样。
双塔最初都是木结构,后来改成砖塔,南宋年间改成石塔,是目前中国最高的一对阁楼式石塔,塔身布满浮雕。中国古代建筑基本上是砖木结构,没有西方的石头建筑结实,所以总在“重建重修”,也给人中国人不会盖石制建筑的印象。开元寺双塔就是石头的,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和无数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证明中国古代石制建筑水平也不低。
5,地上文物看泉州
都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泉州人说,地上文物也可以看泉州。确实,一个地级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千个,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多达44处。在泉州老城区,时不时就能看到红砖绿瓦。
(泉州府文庙)
涂门街路北百源川池畔,一座古建筑群大气磅礴,这是泉州府文庙。它始建于唐朝开元末,本不在这里,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今址。
泉州府文庙集孔庙与州学为一体,殿宇壮丽,建筑群涵盖了宋、元、明、清四朝建筑形式。在我国东南地区,它是最大的文庙建筑群。
涂门街路南有个叫“东观西台”的大院子,本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吴龙征的府第,因为他官至东观侍读、西台御史,其府邸因而得名。后来,这里成为吴氏大宗祠,祭祀吴氏祖先和先贤。东观西台规模宏大,是泉州少见的四进五开间明清府级宗祠建筑。
(东观西台)
东观西台斜对面是香火很旺的通淮关岳庙,始建年代已说不清楚,相传建于南唐至宋代,现存庙宇为1927年重修。它以前是关帝庙,后来增祀岳飞,改名关岳庙。大庙坐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义庙三座并排的庙宇组成,均为三进,是福建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这种闽南、岭南风格建筑,屋脊上满是雕饰,让你眼花缭乱。
(关岳庙)
从关岳庙出来南行两三里,又是一片古建筑在眼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天后宫,也是泉州的一个全国之最——海内外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历代多次重修,越修越大,其寝殿面阔七间,达35.1米,进深19.8米。
(天后宫大殿)
在泉州市内不大的空间里,还有泉港土楼、铜佛寺、承天寺、少林寺(在遗址上重建)、李贽故居、真武庙等众多古迹,星罗棋布。“地上文物看泉州”,此言不虚。
6,老街深处,寻常烟火
泉州是经济大市,经济总量占福建全省的四分之一,跻身全国城市25强。如此重商,也经历了城市改造和大拆迁,但市中心仍能保存着比较完整的人文脉络,千年不变,不得不佩服。
在泉州城里逛老街很享受。西街、聚宝街、万寿路、中山路、涂门街,以及名字很有意思的小巷子,像金鱼巷、花巷、壕沟墘,仅看名字就知道来历不凡。这些街巷,还保持着旧有的格局,交织出完整的老城区。
西街是泉州的老寿星。作为泉州最早开发的区域,西街已有1300岁,岁数虽大,但却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有古塔、近代骑楼、古大厝、木楼群、小洋楼等不同风格的建筑,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其中最有名的是开元寺和东西塔。
(西街)
西街的商味儿也很浓,特色小店鳞次栉比,这里能看到泉州市井生活,也能感受现代都市的时尚。
聚宝街,在老城区南门附近。到这里,要想象一下宋元时上百个国家的商人带着各自的珍宝在这条街上与中国人交易的情景,聚宝街名号也由此而来。
如今,聚宝街几百米长的街上,遍布浓厚南方特色的古老建筑物,还有带有异国风格的建筑物和教堂。
万寿路也在南门一带,街面风格与聚宝街近似。万寿路123号是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贽故居,一个三开间二进深小院,前门临街,后院通溪。故居保持着清代修葺时的规制。
(万寿路)
(万寿路)
(李贽故居)
(李贽故居)
这些街道很像以前北京的前门、大栅栏,坐在店门口凳子上的往往就是店主,浓浓的烟火气。
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中山路是现代商业街,像北京的王府井。
(中山路)
中山路两公里长,贯穿老城南北,两边几乎全是店铺,一律骑楼式建筑,南洋风情浓郁。这种建筑,顾客在暴雨中或烈日下,行走如常。这些骑楼大多有近百年的历史,骑楼的上面还有很多南洋刻板,雕刻着马、鸟、花等动植物,栩栩如生。
(中山路)
中山路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涂门街在泉州老城中心,千米长的街上分布着多达13处宋元文化遗存,包括清净寺、府文庙、关岳庙、东观西台等,街的两侧后来也出现了不少骑楼式建筑。
(金鱼巷)
(金鱼巷)
老城区的小巷也有味道。比如金鱼巷,宋朝福建转运使谢仲规(书法家蔡襄的女婿)曾住在巷子里,他的后代把住宅改建成祠堂,匾上书“金鱼世第”,所以这条小巷被称作“金鱼巷”(唐代高官有佩戴鱼袋的传统,三品以上佩金鱼袋。谢仲规官至三品,他的后代也是高官,所以称金鱼世第)。前两年,泉州古城背街小巷进行“微改造”,金鱼巷也在其中,留住了古巷的韵味。
7,街头泉州
在泉州老城区,街边时常能看到时尚的饮品店,桌椅摆在露天,这在北方城市少见。在古老建筑的缝隙里,也有茶饮咖啡店,坐在店里小憩,看各色风景,也很惬意。
泉州的公交很发达,投币一元,就能到你想去的地方。但坐公交有讲究:你想下车,到站之前需要摁键,司机才会停车,如果你没摁键,站上又恰好没人上车,司机就不停车。上车则要招手,车来了但你没招手,如果车里又没有乘客要下车,车也不会停。错过了几次,才明白。
(古城公交)
老城区还有“古城公交”,是一种10座敞开式小电瓶车,投币2元,老城区的古迹都能到。
泉州老城区有很多特色餐饮小店,给你吃不过来的感觉,其中最多的是面线糊店。面线糊是当地特色,很细的挂面煮成糊状,里面有青菜、肉末肉丝和虾仁等海鲜。其他如土笋冻、沙茶面、菜头酸、汤圆等小吃也声名远播。金鱼巷里有家“五叔公土笋冻”(土笋是海里的一种蠕虫,含有胶质,肉脆味美),外来游客必尝,因为其他地方没有。
基于还古建于民的理念,也因为财大气粗,泉州很多名胜古迹游人随便进,开元寺、东观西台、天后宫、关岳庙、李贽故居、府文庙等,居然都不要门票,清净寺的门票也只要3元(不知现在有无变化)。真是大泉州啊。
老街区街道不宽,两旁店铺林立,逼仄。但走不多远,就会有开阔的地方,比如府文庙广场、西湖、东湖,一屈一伸的,张弛有致。
在泉州游走三日,主要是在老城区,难观泉州全貌。但也能体味泉州的古老,融入了现代都市中,所以,这里当然找不到那种“一个人,一座城”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