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思维导图

2022-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沐易大大

《高山下的花环》是李存葆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通过描写云南边防部队某部三营九连指导员在战前、战中、战后的生活,塑造了一系列有着崇高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当代军人英雄群像,冲破了军事文学“无冲突论”的老套,正视并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揭示军队内部矛盾和历史伤痛,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下面我们通过思维导图来了解和学习这部小说。

《高山下的花环》全书思维导图

查看清晰版思维导图

《高山下的花环》作者简介

李存葆(1946—),作家、诗人。山东五莲人。曾用笔名茅山。初中毕业回乡务农两年后,于1964年参军,曾任排长,后调团政治处任新闻干事。1970年调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创作室任编导。1979年春,赴云南对越自卫还击战前线采访,荣立三等功。1984年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6年起任济南军区文化部创作室创作员,1997年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舞剧《火中凤凰》、报告文学《将门虎子》、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中篇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报告文学《沂蒙九章》、散文《我为捕虎者说》等。

查看清晰版思维导图

《高山下的花环》人物介绍

《高山下的花环》作为一篇描写部队的中篇小说,刻画了许许多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比如勤劳克己,敦厚善良的九连连长——梁三喜;说话粗俗,爱发牢骚,有技术有能力,富有人情味的靳开来;胸怀大志,才华过人,生气勃勃的薛凯华;善良、无私、刚强的梁大娘以及疾恶如仇、治军极严的雷军长等等。

查看清晰版思维导图

《高山下的花环》创作背景

1979年春,李存葆以作家身份去云南前线作战部队采访。后来,又到广西参战部队生活。在那里,他和前线官兵一起生活了四个月,目睹了很多豪情悲壮的动人故事。在前线,李存葆边采访边写作,十多万字的报告文学和散文发表在报刊上。但是,他的心里一直酝酿着一部刻画英雄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部队人物内心矛盾的作品。

李存葆在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件事:一个从农村入伍的连队干部,他的家乡属贫困地区,因此生前欠下一笔数目不小的账。他和年轻的妻子感情极深,上战场前,在写给妻子的信中,他真诚地叮嘱,如果自己战死了,她要坚强地活下去,希望妻子和家人,要多想想国家的难处,不要向组织伸手,他欠的账可用抚恤金来还。这就是后来小说及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一家的原型。

1982年,在中国作协和总政文化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军事题材座谈会上,李存葆将早已构思好的《高山下的花环》同《十月》编辑部编辑张守仁讲了,得到了张的支持。会议结束后,他没有回济南部队,而是在北京找了一处僻静之地安下身来,火速赶写,用半个多月就完成了全稿。

查看清晰版思维导图

《高山下的花环》作品鉴赏

《高山下的花环》作品将带有各种社会因素的人集中于战场,将军营与社会、军队与人民、现实与历史广泛联系起来。赵蒙生为求安逸而“曲线调动”,下到连队,敷衍待命,其战前的心灵和表现与复杂的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梁三喜浸血的欠账单连接了老区人民的生活,浓缩了时代的特征。赵蒙生与梁三喜两家的悲欢离合,昭示了老区人民与军队的血肉联系。

小说大胆地揭示了军内矛盾和社会矛盾,展现出深广的社会内涵。部队参战在即,指导员却魂不守舍,一心搞“曲线调动”;大战前夜,高干夫人打电话到前沿指挥所为儿子开后门;靳开来为国捐躯,却没有军功章;梁三喜所留的“遗书”是带血的欠账单;薜凯华死于生产于文革时期的臭弹等等,深刻地展现社会“极左”思潮造成的恶果。在揭露不正之风的同时,作者通过描写那些军队生活中的矛盾透视出军人的苦乐观、 是非观,展现了中国军人具有的“位卑未敢忘国忧”的坚韧顽强、英勇崇高的内在力量,歌颂了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

查看清晰版思维导图

以上就是《高山下的花环》主要内容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生动展现,希望帮助到大家!

如何获取《高山下的花环》思维导图?

>>>打开GitMind,进入“热门模板”,搜索“高山下的花环”即可免费获取《高山下的花环》高清版思维导图,还能在线进行编辑、保存和分享思维导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