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可以帮你还花呗的人
今年双十一支付宝推出“帮朋友还花呗”功能,买买买自己的钱不够,让朋友帮忙周转一下,这个功能看上去的确人性化了。
那么问题来了,除了家人和另一半,谁是可以帮你还花呗的人?
想到这里,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个很相似的问题:谁是你可以半夜两点打电话聊天的人?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家人。不想惊动爸妈,但姐姐的手机一直开机,要是我想,半夜几点也能打电话进去。
但是我不会,再崩溃的时候,我觉得都不值得我半夜打电话回家,距离遥远除了让他们担心难眠并不能解决问题。这些苦恼,是不能诉与家人的。
那么朋友呢?
每个人此刻大脑都在快速检索朋友名单,也一定会最先想到一个人。但是想到半夜聊天求助,你又犹豫了。
他已经睡了,会开机吗?
他不喜欢半夜被打扰吧?吵醒他会不会很生气呢?
会不会一句“明天再说”堵住我然后挂掉电话?
即使接听了,你酝酿了半天的情绪,他迷迷瞪瞪给不出太多反应,愧疚之外,你是不是也挺心凉的?
于是朋友圈一片刷屏唏嘘:好友几千,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随时聊天交心、求助的朋友。
谁都没义务随时照顾你的情绪,尽量不麻烦不在不适当的时间场合打扰别人——这是基本礼貌,并且逐渐从交际法则上升到生存法则。
没错,我们都是这样遵守的。
但是我也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果真的有人遇到困难半夜第一个想到你,你其实还是挺开心的。
姐姐一个朋友曾半夜打电话给她,哭着说看错了回家的机票。姐姐是个睡眠不是很好的人,但我能看得出,异乡的朋友半夜打电话给她哭诉,她并不反感,甚至还挺得意。
我们都需要被需要、被想到啊。
社会文明的变化之一,就是角色和心态的转变。比如,去麻烦别人的那个人,会更需要主动的勇气,而被麻烦的人反而很高兴。
因为被惦记着的感觉真的不错。当然这个惦记是有来有往的,也是有所限度的。
既然被麻烦的那个人不反感,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我想,是心理包袱,面对熟悉的朋友,我们本能的有一种负担感。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更信任陌生人,更愿意跟陌生人谈心的原因,因为面对陌生人是不会有负担感的。
前几天面试,和HR聊到我的旅行经历时HR一句话直戳心窝:一个人旅行之后,发现更容易相信陌生人了是吧?
是的,并且当我们陌生人那里得到了帮助,我们只会感到温暖,觉得走运,而不会觉得需要还人情。
当然关于还花呗这个问题,在陌生人这里是说不通的,你不可能要求陌生人帮你还钱,所以这是一个交情活。
也是一个技术要求更高的交情活。
我在文章《为何旧知己,最后变不到老友》 中提到过,圈子里的朋友本来就是不断在更新,能沉淀下来的都是稀有珍宝,不谈钱朋友都在逐渐走远,还让他帮你还花呗?疯了吧。
交情不够的不可能帮你还,交情足够的也未必敢让他帮你还。
因为感情一旦牵扯到钱,就自动栓上了定时炸弹,这个炸弹不叫“借钱不还、催债”,而是叫“我不确定你是否真的不在意”。
是的,并不是讹对方的钱,也不是不还,只是偶尔周转。
在一定次数下,或许也不会拒绝,但是我们都很难知道对方是否真的在意,在意的程度如何,介意的点在哪?
永远用钱去考验友情,无论最后的价码是多少,都会使得友情变味廉价。
说到底这其实是一个心理战。
说到底是我怂。
我不敢。
我们都活得越来越酷,也越来越小心翼翼,对很多事情都不够肯定信赖,自然也不敢有太多期待。
——谁是可以帮你还花呗的人?
——我控制在自己可以还得上的范围就好。
——谁是你可以半夜打电话的人?
——这就是说为什么不能熬夜?因为夜深易矫情,更诉与无人说。
这两个问题很相似之处在于,根本不是问那个人是谁,而是某种时候的一种匮乏感和莫名其妙的孤独感。
说到底也就是矫情。
你可以说,孤独的时候是最佳升值期,你要趁着孤独多读书多提升自己。
你可以说,孤独而灿烂,孤独是优秀的必经之路。
你甚至可以说,孤独是太闲,忙起来就没时间矫情了。
可是你仍然找不到答案,你仍然在逃避,就是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觉得谁都不懂你。
是这样的。
像白岩松说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时候,你的内心已经兵荒马乱天翻地覆了,可是在别人看来你只是比平时沉默了一点,没人会觉得奇怪。这种战争,注定单枪匹马。”
也比如此刻我莫名的倾诉欲和你的欲言又止,最终选择互道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