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系列—贝聿铭
方法论研究完了,来研究研究大师篇,有什么特别之处勒?尽情期待?
Why?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贝聿铭?
What?
贝聿铭有什么本领?
How?
贝聿铭是怎么把作品跟周边环境融合,运用空间,强调体验感。
How Good?
贝聿铭的作品带给我们什么借鉴?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贝聿铭?贝聿铭有什么本领?
之前听完俞大师的课,决定从贝聿铭开始,因为我喜欢方正的东西,元素简单的东西,是恰到好处的不多不少,好看耐看。
“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贝聿铭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
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
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贝聿铭是怎么把作品跟周边环境融合,运用空间,强调体验感。
第一部分
【经典作品】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法国巴黎
1983年—1989年
▼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
改造巴黎卢浮宫设计图纸
▼
贝聿铭为卢浮宫扩建设计的图纸
▼
贝聿铭在卢浮宫金字塔模型前
▼
贝聿铭与卢浮宫金字塔
▼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卡塔尔 多哈
2000—2008
▼
这座博物馆在2008年顺利开馆,
贝聿铭称这个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将是他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
贝老的目标是
将较久远时代的价值观融入当今的文化之中,
或如他所说的,
捕捉住“伊斯兰建筑的精髓”。
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
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
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
**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 **
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6-1997年
▼
image
image
贝老以桃花源为原型,
精心策划设计了这栋美术馆。
整个美术馆的参访过程,
好比是世外桃源的发现之旅,
峰回路转,引人入胜,
唯美景致处处动人,让人留以回味。
美术馆平面图
▼
局部鸟瞰图
▼
鸟瞰图
▼
隧道
▼
苏州博物馆
2003年—2006年
(新馆)
▼
建筑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
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
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
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
苏州博物馆片石假山手绘图
在建筑的构造上,
玻璃、钢铁结构
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
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
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
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香港中银大厦
▼
香港中银大厦
楼高七十层
以竹子(节节高)的形象作为建筑主题
外形极富想象力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结构模型
▼
贝聿铭在研究结构模型
▼
第二部分
【其他作品摘选】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中国北京
▼
香山饭店
北京
1982年
路思义纪念教堂
台湾东海大学
1956—1963
▼
艾佛森美术馆
1968年
▼
美国大气研究中心
科罗拉多州落基山脉
1960-1967年
▼
克莱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
1969年
▼
德国历史博物馆
▼
纽约市贾维茨会展中心
▼
波士顿美术馆
▼
新加坡华侨银行中心
1976年
▼
罗彻斯特大学学生活动中心
1976年
▼
费城社会山项目
▼
上海艺术博物馆
▼
威斯纳馆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1985年
▼
达拉斯市政厅
▼
**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 **
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
1981—1989年
▼
得克萨斯商业银行大厦
休斯顿
▼
雅各布·杰维思会议中心
▼
澳门科学馆
2006年
▼
图片节选自网络
贝聿铭的作品带给我们什么借鉴?
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坚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