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好时间管理-因为你身处群体环境之中
早睡早起318天
100篇时间管理系统文章第8篇
文章思维导图
今年2月28日开始写时间管理的文章,受到了很多亲朋好友的讥讽。他们都在嘲笑我一天不停的写,又没有人看,到底图个啥啊?
未必你还想成为作家啊?何必把自己搞的那么累,吃了晚饭打下麻将看下电视多好。我从来没有奢望靠写作能带给我什么,说实话我的关注点和传播方向完全不在文章上面。
之所以坚持写,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形成习惯,知识得到沉淀。
不让自己浅薄和浮躁,只有真正有能力能写的出来的人,才能有能力将资料转化为知识,学以致用的实践和运用。
我之所以能做好时间管理,成为一个严格自律的人,是源于我有坚定的目标,不“随波逐流”。不是你不能自律,而是你身处群体环境之中。
一.从众效应
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篇作文是《我的梦想》,大家写的都是长大之后,要成为科学家,医生,律师等高大上的职业。
腾哥被这些命题作文真的是烦伤心了,太假打了。我就写了一篇长大之后要成为黑社会“老大”,天天抱着美女,吃香的喝辣的。
这篇文章被我的语文老师当作了“范文”在全校传播,很多人都在背后议论我。教导主任还专门找我谈话了几次,一定要让我承认思想上有问题。
他们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只有12岁的孩子会有这样“龌蹉”的想法,文章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啊。
他们其实不知道,当同龄人还在看《800字优秀作文》时,我都已经在看《资本论》了。
实事求是的讲,那时候真看不懂,但已经有了强烈学习高深知识的意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从小对经营管理和商业知识特别的情有独钟。所以我的想法和认知真和周围同学不一样,都不屑于和他们玩。
久而久之就就成了他们眼中的“异类”,在群体当中,人们为什么会从众呢?
1.我们害怕被孤立
2.外界权威的压迫
3..服从于社会规范
我们身边10个人至少有9个人不知道时间管理是什么,大家都生活在舒适圈。突然有一个二逼,天天早睡早起,变得爱学习和自律了。
他们不会为你的改变而送去祝福,相反的是一种排斥。
这是人性的弱点,我们总是在潜意识中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这是一种“嫉妒心理”在作祟。
你的进步会让他们感到焦虑和低能,会本能的给予打击,因为你已经打破了原有的相处规范。
所以你身边的好朋友会告诉你,早睡早起干什么啊?活在当下最重要,来,今天晚上又来打几圈麻将。你在这样的环境和诱惑中,还能做到自律吗?
二.你身边缺少坚持少数派
人们之所以会从众,是因为多数人操控着信息的来源和力量。法国心理学家莫斯科维奇:“多数人的力量会被全力以赴的少数人的坚信所扭转。
我们时间管理社群里面有一位来自内蒙古的跑步运动达人,每天早上都在坚持跑,然后把运动记录发到群里。
很多人都受到他坚持的影响,开始下载了跑步软件,买了运动装备,现在践行的也不错。看看你身边有多少人是持续坚持做一件事情的?
你的“圈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认知,更决定了你的高度。
我和妻子的微信上都有一个只有5个人的自我私密群,平时我们在里面聊的最多的是营销和自媒体的事情。
大家都在思考怎么引流和变现,都在思考赚钱的事情。
而妻子那个群聊的全部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很多时候,并不是你不优秀,而是你周围的人都不优秀,大家眼里也看不到优秀的人。
三.群体极化
前几年很火的“凤姐”,被大家骂的一无是处。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真正让“凤姐”成为一个名人的力量,是网民的群体极化行为。
一个群体为维护自身的观点,不断地在群体中传播自身的观点,然后导致这一群体不断地朝向盲目推祟的方向发展。
另一个群体出于同样的原因,也不断地朝向极端厌恶的方向发展;于是,某个人在这方面只要想发言,就必须站好队伍,至少也不敢轻易发言。
然后我们看到了两个群体不断地争论不休,而且或多或少都显得偏执,于是我们也就看到了“凤姐”一夜之间尽人皆知。
我们现在看电影,吃饭都会去看网站下面的评论。
现在我基本不会去看热门的电影,不是特效好就是明星阵容强大,这些电影的结构和剧情我真的不敢苟同,很多次我都在看美国大片的时候昏昏欲睡。
群体的信念会极化,会导致我们的深度思考能力下降,从而造成思维上的真空。为什么没有演技的小鲜肉能有这么大的市场?
就是我们很多人已经在群体的力量中,失去了判断能力。你不能做好时间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大众都处于一种浮躁和速成的环境中,想要做到独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是何等的困难啊!
四.群体盲思
美国心理学家艾尔芬·詹尼提出了“群体盲目”这个概念。
她认为,群体对决策的成功持有不切实际的幻觉,这种幻觉使群体的思维效率、事实验证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退化,认为己方已经掌握了全部事实,而实际上这只是信念,而非事实。
这两年知识付费大行其道,很多人一窝蜂在网上报名了很多课程,不是英语就是写作。但是我敢打赌90%的人没有听完课程的内容。
不是网上课程文案打动了你,而是你缺乏“安全感”。工作几年了,收入依然没有得到提升,每个月的固定开支,让你窘迫。
你想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但你那是“低品质勤奋”,比懒惰更可怕,碎片化的课程是一种“精神鸦片”,只能获得短暂的愉悦。
你的个人能力和人脉资源,达不到方法论的高度,会越学越焦虑,越学越迷茫。越来越看不清自己,变得浮躁和狂妄。
这些都是我以前经历过的,有意识地避免群体盲思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对任何一种群体的观点,都必须从群体外搜集反面意见,并慎重待之。
大家都在学习的课程内容,并不一定适合你,看看自己的经济状况,时间安排,工作性质等。
在信息的洪流中,学会舍弃才是大智慧。
五.利群偏差
父亲5兄妹,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爷爷奶奶老来得子,对幺爸很是娇惯,他成绩不好,就辍学跟着村里木匠学手艺,但又吃不了苦,爷爷奶奶只好依着他的性子游手好闲。
到了谈恋爱的年龄,经人介绍认识隔壁了村的一个女孩,女孩跑去深圳工作,写信回来让他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幺爸因为害怕自己能力不够,拒绝走舒适圈离开自己的父母,恋情自然告吹。但是爷爷奶奶在外人面前总是表扬幺爸能干。
当组织中的成员面临外部对群体的不利评价时,人们总是会倾向于维护自己的群体,而且不管这个对方所讨论的问题是正确还是错误,他们都会加以抵触。
这就是利群偏差,这一点很类似我们经常说的那句话:家丑只能自家人说。
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由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在生理和安全需要之上的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就体现了人们寻求融洽关系和情感依托的需要。
所以,人们更愿意把自己归属于某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情感的交流和依托。
当自己的群体面临外界的威胁时,个人常常会产生认知上的焦虑感,也就是内心的归属需求与外部刺激之间的剧烈不适。为避免这种不适,个人必然会对外部刺激持抵触态度。
你减肥失败,当别人评判你的时候,父母会为你辩解。当你工作上出现错误,受到领导评判的时候,父母会说:“拿几千块钱的工资,还要给他们做好多事情嘛,大不了不干了嘛。”
长久以往我们在心理上总有“依靠”,工作上自然不能做到高效和认真,更不可能管理自己的时间。
不是你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而是因为你身处群体之中。你唯一要做的,知道自己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
明天继续!
自律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