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门下一走狗:(四)成竹在胸
《寒食帖》
由日本菊池惺堂先生收藏的《寒食帖》现今藏于台北故宫内;这幅由菊池惺堂先生于1923年9月在关东大地震中冒死抢救出来的作品不仅对于先生本人具有重要意义,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真实的精神追求了。公元1082年,苏东坡在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按民间习俗这天家家户户都不生火,吃冷食;东坡先生望着窗外细雨朦胧,伏案想要写点东西,于是便作《寒食帖》。这幅作品自然丝毫率真,似乎是一副写给自己的书法,有错即笔更改,没有丝毫的粉饰卖弄。十八年之后,辗转流落于黄庭坚手中,道曰:“东坡此诗似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之处。”
《寒食帖》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寒食节
黄庭坚评价苏轼的字“石压蛤蟆”,是说苏东坡的扁扁胖胖的,就像一只胖胖的蛤蟆被石头压着一样;苏轼也是丝毫不客气地回讽道“树梢挂蛇”,黄庭坚的字喜用长竖,长长瘦瘦的,好像蛇挂在枝头没有生活的气息。民间人们流传着一句方言:东坡,山谷,味增,酱油。苏东坡,黄山谷(黄庭坚)都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082年,米芾前往黄州拜见苏东坡,两人酒酣之际,苏轼兴起,作《枯木怪石图》。中国古代文人画以寓意取胜。冬天,枯木,一片寂寥;在古代中国文人的眼里却是大地正在蓄势待发的一片勃勃生机。从东坡先生这儿开始,“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文人画审美标准开始流行起来。东坡先生画的竹子极富神韵,竹子在雨中风中依旧挺直,借以表达正直之意。米芾问东坡为何画竹子的时候不是一节节地画呢?东坡回答,竹子生长的时候哪里是一节节地长呢?此谓之,胸有成竹。
不可居无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1083年,自南国北归的好友王定国来到了黄州。造“乌台诗案”的牵连而被贬的王定国远去南国难得见到自己的好友,异常亲切,席间便让自己的贴身侍女柔奴弹奏一曲。曲罢,东坡就感到十分惊诧,被贬之人心态竟如此之好,可以弹奏如此美妙的乐曲。柔奴的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深受感动,遂作《定风波》。到了那个地方就把自己当成本地人,因为你的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好一点。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1083年 黄州
临皋亭下的江水昼夜不息,当苏东坡下定决心在黄州做一个农民时,命运再次发生了转折。1084年,朝廷的一纸诏令传来,黄州成为了成为了苏东坡的精神地标,苏东坡成为了黄州的文化标志。黄州的朋友依依不舍,纷纷送别。四月一号决定要走,为了给父老乡村留下一些念想,写了很多遍的前后赤壁赋送给大家;七号离开,十九好友相送。离开黄州,在很久以后的时间内面对政局动荡的苏东坡都回想起它;在黄州的岁月是最好最温暖的回忆,黄州也成为他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有临皋亭,东坡,雪堂,是让东坡痛并快乐的地方。
王安石故居回汴京,路过金陵,东坡要去拜见隐居多年的王安石,当年王安石变法,希望可以借此富国强兵;初入政坛的苏轼挺身而出反对变法。但多年之后,王安石听说苏东坡要路过金陵,便要亲自站在江边等东坡;两人一见,相互一笑泯恩仇。他们是君子之争,相互之间政治观点不同,但人格是高尚的。王安石曾掌相权,但晚年坎坷,造亲信背叛,变法失败,经历丧字之痛,最终归隐金陵;他不问世事,却关心着苏东坡。特别是对苏东坡在黄州的动向,每每听到苏东坡又有新作,便迫不及待讨来要读。读完之后,常常为之叹服!东坡真谓之人中之龙!
金陵岸边王安石站在江边,东坡见之,曰“今日子瞻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挽着苏轼的手,笑着说这世间的礼俗岂能适用于我等二人。论学问,论性情这两个最出色的人的此次会见是千古一遇。在金陵,两人唱和诗文,谈佛论道,往日的争论便是过眼烟云。宋人的意气之争和政见之争并不奇怪而不会影响私人关系,政事对他们而言反而是更低一层次的问题;他们在精神渠道上彼此之间高度沟通,以才华交流,引以为自己的友朋,艺术在弥补着横亘在两个人之间的鸿沟。那次金陵之别之时,王安石发出了如此慨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相见泯恩仇苏东坡回到汴京后在动荡中离散的朋友,慢慢地重新聚集起来,他们在驸马王诜的西园举办了一次雅集。
西园十六名文人雅士在西园谈论诗词,音乐,绘画,书法;宋代的文人品位高且喜好交流。中国在宋代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文艺复兴,文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苏轼悄然居于文坛首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