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我们连猪都不如
我一向不读杂文,我认为年岁大的人才读杂文,像我这样的青年才俊应该读小说。我对于喜欢阅读杂文的人总是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历史总是极其相似,前浪总被后浪拍在沙滩上,比我更年轻的才俊们现在连小说都懒得读了。
我是典型的80后,偶尔读读书,偶尔听听歌。在我上大学期间,一个作家是不得不提的。尤其是身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更是把阅读此人作为一个高格调的标志,此人就是作家兼学者王小波。
最初了解王小波是从他的小说开始的,当时俗不可耐的我还总是挑选王小波小说里的精彩片段,那种躲在被窝里快速跳读懵懂性爱描写的感觉还真是妙不可言。现在回忆那段时光,我还总觉得有点意犹未尽,但毕竟这就是青春,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青春。
工作以后,我粉墨登场,成为教语文的高级动物,读书成为我的必修课。当我再次阅读王小波的小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被震撼了。作家王小波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的灵魂在跳舞,他的思想在飞翔。王小波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的写作形式,他用幽默的故事,荒诞的场景,人称的错乱来表达自己独立的哲思。这种有别其他作家的多重叩问在王小波的杂文里更是体现地淋漓尽致。
真正能思想的人不多,能从思想中得到快乐者更是寥寥,王小波就是其中一个。读他的杂文是快乐的,是有趣的,但笑过之后,读者又是沉默的,苦涩的。王小波游走个人与人类,外向与内省,幽默与严肃,情感与理智,常识与哲学,逻辑与悖谬,让读者和作家一起反省与思考。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经典杂文集,其中有太多文章值得我们反复咂摸与品味。《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几篇文章都在反思文化大革命,但这些杂文又和很多作家不同,王小波更多关注人性反思,他敢于挑战权威,他敢于独立思考。
“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一切都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的语言掷地有声,他用文字刺痛每个有良知中国人的内心。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更是把讽刺进行到底。中亚古国的奇怪风俗,君主把好消息的传递信使升官晋爵,把坏消息的传递信使直接喂了老虎。这个野史记载的现象在中国的某一段时期比比皆是,别人不敢说,更是不敢问。王小波用文字批判,用语言抗议,我们应该叹服这样高贵的灵魂。即使在当今时代,这种喜好报喜不报忧的领导还大有人在,王小波的现代意义尽显无遗。
王小波本身是知识分子,他对中国知识分子处境与思考是这本杂文集的精华所在。《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论述“知识分子可以干两件事,一是创造精神财富;二是不让别人创造精神财富。”这种幽默的论断既表达作者对士人这个中国特殊群体贡献的肯定,又不回避对这群人的讽刺。文人整文人是很可怕的?历史上有很多事例,这里我就不一一赘余了。
“我们国家最敬重读书人,可读书人总是不见太平。”王小波幽默了一下自己,他也只能幽默自己。他无奈地笑了,因为,我们都是读书人,我们也都渴望自由。
鲁迅杂文自成一家,他关注中国群体,他更喜欢剖析群体劣根性,而王小波更关注中国个体的内心思考。《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王小波借助一头猪来暗喻那些被命运提前设置好的人。一个人要有独立的思想,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学习那头即使被生活设置但依然安之若素的猪。但现实生活里,我们连猪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