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见偶像张立宪老师记(续)

2023-04-08  本文已影响0人  抗知体

四、互动环节

这个环节真的太有意思了。

正如张老师所说,一个人演讲的难度与对谈或者互动的难度,是指数级别的差异。

是啊,他不是用演说来安身立命的,文字才是他的专业和本行!

这一次来听讲座的,除了学生,也有一些社会人士,就像我这样的。

大家非常踊跃,提了很多问题。我没有记全,所以我只能分享触动了我的话。

关于《读库》和《读库》app,是很多人关心的。

1、关于定价。

《读库》是不打折的,《读库》正是以这个为前提来定价的,所以本身价格就没有定的很高。

《读库》的用户不会因为便宜几块钱、十几块钱而为它买单,但是一定会因为在其它地方看到它降价,为自己多付了的几块钱、十几块钱而感到不舒服。

2、关于封面设计。

张老师从事这个行业多年,也曾经历过把杂志封面做得“花枝招展”以增加销量。但最终回归到了一本书原本的样子,封面上什么多余的文字和颜色都没有,只有白色和“读库”两个字。

3、关于拒绝。

作为一个编辑,对投递的稿件除了进行修改之外,还会有很多对作者说“不”的时候。

张老师说,“直接”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接受“直接”这种方式,如果当他采用了这个方式,一定是他在对这个人表示最高敬意。

4、关于内容的选取。

有人问到为什么每一期《读库》,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篇幅上都能够保证如此优良。

张老师说他的文件夹里有大量的稿件。这就像是在打牌,当手里的牌足够多,自然就能够打得更好。所以,张老师就可以做到在众多的稿件里自由排列组合,他也很享受这个过程。

对此,张老师对这些投稿的“素人”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是凭藉着自己的爱好,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来完成写作。也就是像维基百科一样,大量的人不求回报地贡献出自己的时间和才华,来丰满知识库。

5、关于声音志愿者

“读库原声“是读库App上的一个栏目。读库是在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的这样一个品牌,所以就有人感到疑惑:既然狄菲菲老师已入驻,为什么不全部采用播音主持专业出声的人呢?

张老师回答,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也许并没有那么字正腔圆,但是他对这篇文章的体会和流露的感情却可能占有优势。

6、关于《读库》App的“封闭”

因为需要编辑把关,就是传统纸媒的特色。把什么样的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是由主编说了算。

如果是一个开放的形式,大家可以自由发表的话,那就变成了“多对多”,也就变成了豆瓣。

所以不同的平台就是有不同的运营方式。

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

1、广角看世界

张立宪老师谈到了他出生的年份是1969年。于是,当有一天他站在更高的维度、用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1969年的时候,发现正是在1969年,尼克松就职美国总统。“阿波罗”登上月球。金庸开始创作《鹿鼎记》。

他不由得感慨:当我连武侠小说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金庸已经开始创作反武侠小说了。

曾经在杭州有一名听众,听到老师的话后,说道:老师,我们的情况更惨。我们已经知道了《鹿鼎记》的存在,但是却无法读到。

老师表示:那你们更惨。

说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朝鲜人民。因为朝鲜是世界上最封闭的国家之一,不自由之程度超乎了我们的想象。老师的回复似乎是在说朝鲜人民更幸福一筹,反正他们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反观我自己,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封闭的人,不热衷于探索新鲜事物。总感到“应付现有的一切就已经很累了,没有余裕去探寻新的东西”。所以,我始终是被时代和环境推着走,有什么我就接受什么,没有就算了。

这应该是一个恶性循环吧。障碍能挡住的,只是那些原本动力不足的人。障碍会成为他们最好的借口。而对于那些本身就积极主动的人而言,方法总比困难多。

我曾经在做电商的工作的时候,因为工作需要,我的网络是可以连接外网的,但是我也从来没有好好利用这一点的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问题,在于我自己。

2、功能性文盲

我回来查询了一下这个词,发现这个词还是挺火爆的。

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故步自封,很难再接受新的东西,他即便是阅读,也只是为了印证自己原有的观点。

3、情绪是最没用的

也是我们不再记得小时候犯错时爸爸妈妈说了什么,但是我们会永远记得那一天爸爸妈妈的暴怒。

这就是情绪解决不了问题。

张老师列举了当一个员工犯错的时候,领导们通常的应对方法有3种:

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罚款、扣工资;当着所有人的面做检讨。

然而这些方法早已经偏离了事情的本质。

事情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如何把这个错误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是让员工吸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包括所有的批评和惩罚,最终也是这个目的。 

为什么上面的方法都行不通呢?

大家或许都有过玩竞技类游戏的经验,比如打牌、打麻将、下围棋等等。

在这一类游戏里,涉及到金钱的输赢会比不涉及到的让人更能接受。

这是因为,如果不玩钱,当一个人输了,对手们会进行各种嘲讽、戏谑。而一旦玩钱,大家就不会了。

也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是用金钱来买尊严。

所以,如果罚了员工的款或者批评的员工一顿,这个时候员工会觉得自己变成受害者,潜意识里会觉得“你都已经骂我了、都已经罚我钱了,还想让我怎么样”。领导反而变得被动了。

所以领导应该做的:就是放下情绪,理性客观的去跟员工一起复盘这一次的错误,总结经验,争取不再犯。

张老师说曾经有个员工,流程上出了差错。

当时这个员工非常勇敢地说:“就让我来承担起这个责任吧”。

但是员工的说法立马就被否决了,因为如果按照定价来算的话,那么损失达到30万。难道真要这个员工把家底掏空、过上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来填补这个窟窿吗?

显然,让他承担所有的损失是不现实的。

4、如何应对人工智能?

有同学是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他们会害怕自己的专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老师就举了汽车刚刚出现的时代,大家都担心拉黄包车的人再无出路的例子。还举了,摄影技术刚出现的时候,大家也担忧肖像艺术将会消亡。

老师说,他一个朋友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建筑行业是需要建模的,而AI的水平已经超过了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师。但是这就意味着设计师们再也没有出路了吗?不是的,AI完成了基础工作之后,还是需要有人去把关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事情总是在变化,空想是不可能想出答案的。只有不断地实践,答案自然会慢慢浮现。看那些在石板缝隙中生长出来的杂草,我就知道了,生命自有出处。

最后老师说了一句非常打动我的话:

所有的好答案,都在等一个好问题。

是啊,无论什么样的技术,最终都是为了人类服务。人类还有什么需求呢?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了,也就能找到自己生存的立足点了。

就连AI的出现本身,也是为了替代人类做那些枯燥的重复性工作。也就是说,AI是一个答案,他解决的是“大家不想做重复性工作”的问题。

AI在技术上可能臻于完美,但是在创造力上,只能排在人类后面吧……

5、什么人适合做编辑?

有学生说自己就读的专业跟图书行业差距甚远,是否可以去从事编辑这个职业。

老师就谈到了,现在的大学,特别是港中大,很多都是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养。这个综合素养是相通的。

在我的理解里,这就跟我之前复述《论语别裁》里的那一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一个道理。

有些东西是本质,有些东西是枝叶。

一所大学,教会我们的是思考的能力和做人的修养。

如何做一个编辑,是一个具体的技能,可以通过在实际中的历练去打磨。成为一个优秀的编辑,只是时间的问题。但是如果一开始本质上就有问题,那么就算是跟图书行业相关的专业出身,也成为不了一个好编辑。

假如一个人,是一个抗拒与人沟通、抗拒接受新鲜事物的人,那他铁定做不了一个好编辑。因为他无法跟作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也无法根据时代潮流对图书的主题进行筛选。

五、后记

讲座结束之后,有人找老师签名,有人赵老师合影,我也想再问老师一些问题。可惜最后没能如愿,因为当我等到签名和拍照的人都离开之后,只剩下内部人员,主要是港中大的老师们和张老师的朋友们。教室变得安静,我想要与老师讨论一番的想法就此落空,于是我离开了教室。

另外在整个过程中,我也几乎与其他人没有交流。其实参加这样的活动,除了一睹张老师的风采,也是想着与其他人进行思维的碰撞。很可惜,我从大家的眼睛里解读到的是“排斥”……互联网时代,在网络上留言很容易被回复,但是一旦回到现实中,我这种热情搭话的人,反而会被视为是奇葩吧。

走在港中大的校园里,一边赞叹校园环境舒适,一边感慨自己终究是错过了太多。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我再也不是一个学生了。

我是谁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