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红尘(十二)
"梨树坑",16岁前,我和它是朝夕相伴的。
小村距县城30公里,是个偏远的小山村,就是人口鼎盛时期也才800来户,而现在据说只有200来户了。
单听它的名字,就觉得土气,但和周边村庄一比,也算鹤立鸡群了。为什么呢?环绕着它的是这些小村:牛栏场、大王村、铁炉坑、王家排、凤山村、岭背屋,山塘背、赤岭村、罗家边、焦坑排、塘家山、串龙排……
当然,它们都是命运共同体,清一色的荒山秃岭,黄沙漫漫,清一色的贫瘠和偏僻。
满山遍野生长着一种叫东茅的草,夹杂着带刺的荊棘。只有一种油茶树,因为耐干旱,东一棵西一棵地生长着。
因为资源匮乏,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村人大多外出谋生。孩子从小被贯输"好好念书,不然得种田"。
一听种田,孩子就怕了,因为我们的田地,除了一两块山凹里的近且肥沃,大多在高山岭上,路远又不丰收。孩子们从小帮忙种春耕秋收累怕了,也看惯了大人愁眉苦脸,听多了父母的唉声叹气。
懂事的孩子知道只有靠读书改变命运,从来不用父母说教。
村人纷纷弃它而去,有的当官,有的经商,有的做学问,有出息的人越来越多,小村在越来越落寞的同时,却添了很多名气。
那些还守在村里的人,反而因此过上了好日子。
十年前,有志之士出资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免费向贫困户提供优质苗木和肥料,种植油茶基地4000亩,秋收后免费为他们加工茶籽,助销茶油。带动村里1000多人从事油茶产业,助力贫困户就业增收。
前几年,在外打拼的乡贤投资一百多万,建成全长1.9公里的长征历史步道,结合地形的实际情况,布设透水砖步道,种植绿化植物,将红色故事贯穿于步道内,红色遗址串点成线,融合红色文化打造生态观光风景线。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可以见证红军的光辉足迹,吸引不少周边的市民前来参观体验,带动了餐饮、小吃发展。
今年,小村光伏工程项目启动,建成后一年可以为村财收入增收30万左右的收益,用于奖教助学,补助老人。
小村是大踏步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了。
只是我从小就疑惑:村里明明没有一棵梨树,为什么就叫梨树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