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红效应/作者:邵明
——口红效应与经济不景气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的“口红效应”经济理论。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因为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下降,但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
阿拉来进行一下外延。经济不景会让一些人的收入降低,这样他们很难攒钱去做一些“大事”,比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等,这样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使得如口红这类的廉价化妆品和文化类的产品出现了大卖;而拼多多与淘宝又将许多品牌专卖商家淘汰岀局。对于鞋城、七浦路上的“奢侈品”,阿拉就勿展开了,只要能满足口红效应就好。
阿拉额“口红效应”一词的走红,源自电影行业的一场讨论。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那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沉寂趋冷,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热闹的歌舞片大行其道,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希望,还让秀兰·邓波儿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有人因此认为,阿拉额电影也可借“口红效应”,找到一次逆境上扬的机会。同时也有人指出,由电影借“口红效应”推广开去,其他文化娱乐产业也可以从“口红效应”中获益。
经济不景气,人们开始降维消费,比如出国旅游,可以改为国内廉价的购物游;高档餐厅,可以改为网红烧考、夜排档;豪华酒店,可以改为农家乐等。一些廉价的娱乐服务也会受到欢迎,比如电影票、网络游戏、在线视频、抖音、音乐等。这些服务可以给人们带来快感,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决策者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利用口红效应现象,适时调整自己的政策,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如今,从街道到央妈都在推行文旅产业;主流媒体与自媒体都在力推网红烧考、“繁花”黄河路的打卡消费;各地的廉价旅游等,都在红红火火的起着口红效应,似乎到处都繁繁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