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写作发生的那些事读书让生活美好

成年人读书,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怎么破?3张便签帮你搞

2019-07-13  本文已影响5人  f6242f52175b

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周海中

“我很想读书,但是没时间。每天下班很晚,到家吃完饭后,什么也不想干,就像睡觉。”

“我也想读书,一打开书,没看几页,甚至没看几行字,我就看不下去了。”

“看书,我都看不懂,也记不住,我看它有什么用呢?”

想想,别人问你是否读书的时候,你会不会这样回答呢?

没时间、没精力、看不下去、看不懂、记不住这些都是现实中我们遇到的问题。似乎我们不读书的理由也很充分,工作压力大,时间少,自己学不会等。那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吗?

不如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目的是什么?消遣?娱乐?发泄?记录还是解决问题?知道了读书目的,就知道了如何解决问题。

比如你读书是为了消遣时间,没有必要管它记住记不住了,看懂看不懂了,只要自己高兴就好。

如果你是为了解决问题,应该还要思考一步,如何在生活中用到书中的知识。下面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作者赵周。这本书介绍了现代成人面对读书问题的解决方法,我感触颇深。

作者认为读书没有必要一定读完,只要找到当下急需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可,然后应用到现实问题中去,这本书就算是对你有了用处。

“拆为己用”是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倡的有效学习方法原则。只要将书中的知识,被自己利用起来,就达到了一本书带给你的价值。

“拆为己用”有5大公理。

1自我为导向

                         

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学习,不在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强调师生互动,而不是老师讲不讲的精彩,学生认不认真听讲。

2关联经验

                         

联系自己的相关经验,利用学到的书本知识,加工以往的经验,往往这样会明确自己的风格,习惯,知道自己的水平,认清差距。

3强调实践

成人学习更倾向于知识的实用度,因为这与成人扮演的社会角色有关。强调实践主要体现在“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考虑学习内容方面,首先要考虑“是否用的上”,评判学习效果上“是否用上了”为标准。

4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

说出遇到的具体问题,并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

5内在驱动

成人的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内在的因素(解决问题,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而非外部因素(考试,考证)的驱动。只有内在因素的驱动,才会让我们觉得学习其实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对照这5个公理,我发现自己一样都不沾边。以前读书就是为了读而读,根本就没有什么感想,更不用说运用到实际问题上去了。

究其原因,自己没有读书目的。我读书不是为了消遣,不是为了休息,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是想起来了有本书还没看完,我应该把它看完了,不要浪费了书钱。本着这样“小气”的心态在读书,其实是自己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得不偿失。

这种心态读完了书就等于赚回了书钱吗?反而浪费的时间要比书钱还贵。

一本书的价值在于给你带来了什么知识,运用哪怕是书里的一点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过了书的费用。

如何将书里的知识为我所用呢?书中介绍了2种方法,一个是RIA现场学习法(由拆书家带领,相当于现场教学),一个是便签学习法(由个人完成)。

RIA现场学习法,是由拆书家(授课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现场有对原文的解读,提问,互动等步骤。比较适合开始没有头绪读书的小伙伴,有人带引着学习。缺点是拆书家选的课题不一定是你感兴趣的。

个人便签学习法,从名字上就可以知道讲的什么内容。就是用便签(但不限于便签)去概括书里的知识点,然后贴在你认为醒目的地方。

“这不是教我们做读书笔记吗?还用看吗?”

一开始接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看完以后,才明白“此法非彼法”。

便签学习法准备工作,一个便签本,3只彩色笔,一本书(致用类,比如管理书籍,食谱书籍等)。

便签学习法具体的步骤:

1先找到一本书(此类书是能解决你实际问题的书,并能在生活和工作中用到的)。

2快速阅读这本书,找到这本书中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点,放慢速度阅读分析。

3拿出便签本,在上面写上字母I,然后写下你对知识点的理解或者简要重述相关信息。

4在第二张便签纸上写上字母A1,然后写下自己与知识点相关的经验。

5在第三张便签纸上写上字母A2,然后写下今后的行动计划和目标。

6把三张便签撕下来,贴在你认为醒目的位置。比如冰箱,床头,工作桌上等。

简单吧!没错,看起来真的很简单,但是操作起来不一定容易。不要做眼高手低的人,一定要去实践。下面是对3张便签的几点建议,帮助你更好的提升自己对知识的内化和应用能力。

便签I基本要求:

1要用自己的话去概括原文,不要直接引用原文。

2对知识点解读准确

3对书中的知识点加工,加入自己的思考。比如今后如何去做或者作者的思维方式等。

注意一个误区,附会旧知

用以前的知识来解释新的知识。为什么是误区呢?学习新知识不是要联系已知的知识吗?

原因有两点,一是用“旧”知识解释了“新”知识,那你还要记录下来干什么呢?二是真的从“新”知识里找不出与“旧”知识不同的地方吗?不要断然下结论。

举个例子,车厘子和樱桃。我相信很多人第一眼看到车厘子会说成是樱桃,其实它不是樱桃,这就犯了附会旧知的问题了。

便签A1基本要求:

1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的。

2叙述的相关事实能表达清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3能与原文或便签I的内容相呼应,成为贴切的案例。

注意一个误区——表达不具体

回忆自己的相关经验,就要具体到哪一次经验。不要一说到某个问题时,用“总是、以前、偶尔、有时”等词汇,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敷衍,没有认清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表达清楚相关事件的时间,起因,经过,结果。是让自己更加了解之前的行为,弄清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哪里。

便签A2基本要求:

1是否规划了目标,目标是否可行。

2行动的具体步骤是什么?包括行动时间、地点、人物、周期等。

3确定一个检验标准,和原文,便签I内容相关。

注意一个误区——决心泛滥或感慨万千

“还记得年前的目标吗?现在完成了多少了呢?”

“目标,还躺在本子上呢!”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反应了大家在定目标时,只有口号,没有行动的实际问题。

如何避免呢?运用上面的3个要求去写,如果不符合,那就说明你的目标写的不合适。

再简单提一下,A2便签可以写成2个部分,一个是醒目的目标,一个是行动计划。规划行动计划时,不要贪图省力,直接照抄原文给的建议。因为那个计划不是自己的,要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计划步骤,才是我们的要求。

想一想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工作,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不是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吗?文中不是已经说过了吗?”

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做的第一步。再想想,我们不可能一遇到问题,就去找书吧。这样既显得没有主见,又不太现实(很多突发情况,是不允许你有时间去看书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是我们读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因为构建知识体系有多好,而是知识体系能够让人有稳定的根基和框架。

就好比盖房子一样,只有地基和房屋主体做稳固了,才可以建起更高的楼层。没有知识体系的人,要么听风是风,听雨是雨,要么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有了知识体系,你可以实现思维上的升级,也可以拥有像专家一样的方法论。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说明这个问题之前,先解释一下8个字。前因后果、适应边界。前因后果是指在分析信息时注意的4个方面。

前(前车之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事实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诺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么样?对我的好处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适用边界是指在整理信息时注意的4个方面。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观点的实例?

得(使用条件):要是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敲黑板了,这8个字只是提供思考的方向,不要死板的逐一问下来。

毋庸置疑,知识体系一定是一个立体的,那要如何做呢?

便签法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首先碰到一个知识点,我们先横向思考,运用“前因后果”分析这个知识点,然后纵向思考,运用“适应边界”整理这个知识点,最后运用便签法A1、A2穿插在知识点里。

成年人读书,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怎么破?3张便签帮你搞定!

这样思考之后,这个知识点的周围伸出了6条触角,等待与其他信息连接。当你有了多个这样的知识点后,不同的知识点会连接,结合,直到最后会形成一个结晶体,形成一个体系。

成年人读书,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怎么破?3张便签帮你搞定!

构建知识体系的3种思路,仅供参考。

1从问题出发。生活工作中,遇到了问题,请教别人,去查阅资料,有利于更深刻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关键是不要线性思考,多方面的去分析,整理,实践,才会更好的解决问题。

2从点到网。对一些经验,技巧,警句等,进行分析整理,写成一些便签,日积月累,也会和之前的知识框架建立联系。

3从网到点。这个过程相当于主题阅读。选一本同主题里的书,找出作者看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然后对比同一主题不同作者的观点,再加上自己的观点,梳理,总结以后,形成的知识点,自然而然的添加到了你的知识体系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