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2《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有别于其他模式的替代模式?
2018-01-10 本文已影响12人
论见
【写在前面的话】这本书内容收集了郑永年2009年前部分研讨发言稿或发表的媒体评论稿,很多观点已经被广泛引用有所了解,有些观点近几年也有变化。作者本人在序言中也提出,“中国模式”当时还没有严肃的学术研究,认识它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读这本书一定要结合新情况,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
【图书信息】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郑永年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
D12《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有别于其他模式的替代模式?
【笔记】
- “中国模式”的内涵。作者认为,它由西方首先提出的,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验,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这个含混的描述充分说明,郑永年也没有把这个词搞清楚。后来,“中国模式”已经被赋予了意识形态内涵,尤其在国内,它与“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常常混用。不过,作者在《未来三十年》一书中强调,他认为的“中国模式”仍然指“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
- “中国模式”的起源。作者认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并没有如西方所愿被西化,90年代中国“军事威胁论”“经济威胁论”“政治不确定论”,伴随着遏制、抗衡、对冲、接触等一系类对华战略。但是,中国崛起无法阻挡,中国经验的示范效应让西方很忧虑。乔姆斯基《世界秩序的秘密》中就曾指出,美国等西方国家担心意识形态不同或反美国家在独立和国家发展中的起示范效应。西方普遍认为,苏联模式消失后,国际舞台只有西方模式即美国模式,中国模式的出现是对美国模式的严重挑战。
- “中国模式”的意义。二战结束以后,美国靠军事大棒、扶植反对派、颜色革命等手法,颠覆反美政权,强迫推行“美国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在有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失灵了,造成了政治混乱、经济下滑、民怨四起。中国模式的意义不仅仅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意义,对第三世界国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 国内对“中国模式”的迷思。一句话:不应盲目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