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

“禁补令”究竟“禁”住了谁?

2019-04-14  本文已影响14人  立恒语文

面对各地愈演愈烈的各种形式的补课现象,教育部多次发文严厉禁止。就笔者所见到的情况看,公办学校的补课现象从表面看确实是消失了,但与此同时,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各种校外补习机构却运用而生,且大有蔓延之势。不仅如此,这些校外补习机构的收费之高实在令人咋舌。

据笔者了解,有些补习机构按小时收费,一小时低者每生200元人民币,高者每生400元;有些按月收费,低者每生一月300元人民币,高者每生500元;有些按学期收费,低者每生一学期5000元左右,高者达上万。

如此高昂的收费,不禁让笔者想到了这些补课的学生都来自什么家庭?

按照常理推算,需要补课的学生应该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如果按收入粗略地划分一下,应该有:

1. 收入很高的家庭;

2. 收入高的家庭;

3. 收入中等的家庭;

4. 低收入家庭;

5. 享受国家低保的家庭;

按照这个粗略地划分再来看一看教育部的禁补令,再来看一看各种校外补习机构的收费,你认为教育部的这个禁补令究竟禁住了谁?我想答案不言自明,那就是一部分收入中等的家庭的孩子及后两种家庭的孩子!

这样,问题就来了:在中高考体制未有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在上述的5种家庭中,哪些家庭的孩子是最需要补课的?哪些家庭的孩子其实是最不需要补课的?我想,这个答案也是不言自明的。如果非要说透,我只能说最需要的补课的是后两种家庭的孩子,最不需要补课的是第一种家庭的孩子,第二、第三种家庭的孩子居于这两者的中间!

我想,读者诸君对我的这个回答应该没有异议吧!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回答第二个问题,即最不需要补课的家庭。

这种家庭的孩子为什么最不需要补课呢?原因可能很多,但就绝大多数情况来看,根本原因是这些孩子的父母都很优秀。正因为父母优秀,所以这种家庭的居住环境一般都不差(大都住在大城市),父母的学历一般都很高,所从事的工作也都高大上。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自然很优秀,所享有的教育资源自然也很丰富。试想一下,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除了补一补学校不大重视、老百姓所谓的“特长”外,文化课还用得着补习吗?

说到这里,我想有些家长不会忘记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吧。这位熊状元考中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得的一段话虽然让人觉着有些不舒服,但很能说明我们这里讨论的这个问题。他说:他的家庭是一个高知家庭,父母都是外交官,高级知识分子;自己又生在北京,高中上的是北京名校,不论是家庭小环境,还是学校、北京大环境,都是其他家庭、其他地区的孩子无法相比的;所以他说,自己能考出这样的成绩,完全在情理之中。

另外,这几年网上一直热议的“寒门难出贵子”的问题,清华北大几乎没有农村——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来的孩子的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笔者的上述观点。

看看吧,这就是现实!

这个问题回答清楚了,再看第一个问题,即最需要补课的为什么是后两种家庭的孩子呢?原因实际上已经很明白了,说白了就是因为后两种家庭都是贫困家庭,这类家庭以生活在农村的家庭为主,父母要么是农民,要么是农村出来的打工者;生活在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其所接受的教育(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所享有的教育资源能同第一种家庭的孩子相比吗?

所以,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要想改变命运,要想考上一所大学,同第一种家庭出身的孩子相比,他们面临的困难要大得多,自然地,他们也最需要补课!而且即使补课恐怕也很难赶上第一种家庭出身的孩子;倘若不补课,差距会更大!

可是,面对市场上高昂的收费,他们补得起吗?

记得教育部未下禁补令之前,笔者所在地区的学校为了中高考,也补课,但收费很低,补一个假期二十多天,每生只收几十元,最多不超过100元,而且对那些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还免费。

可是,现在禁补令来了,公办学校不让补课了!面对当下的这种情况,笔者不禁要问:教育部的这个禁补令究竟“禁”住了谁?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发展很不均衡,正因为如此,国家制定许多政策时都要考虑到这个实际,不搞“一刀切”,可是,教育部制定的这个“禁补令”考虑各地的实际了吗?考虑老百姓的实际了吗?

诚恳地希望禁补令的制定者能考虑考虑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能考虑考虑农民、打工者的孩子,能考虑考虑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毕竟,在当下的这种现实里,他们最需要补课;否则,等待他们的只能是一种结果:和第一种家庭出身的孩子之间的距离会越拉越大,永远走不出贫困的泥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