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尝古诗词——贺知章《回乡偶书》
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代表作《咏柳》《回乡偶书》等,诗文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他三十七岁考中进士,后来到外地做官。744年,他辞去官职,告老返回家乡时,已八十六岁,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见到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故人新知,心头涌起了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一组诗《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中的一首名气非常大,诗人首先回顾往生“少小离家”,那时还是一个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青年才俊。
50年过去了,今朝再见,青丝变白发,已然“鬓毛衰”。短短两句,从青春写到了垂暮,慨叹人生的短暂,恍惚间青春仿佛在昨天。
面见到亲朋时,那些素未谋面的“儿童”们“相见不相识”,可能在贺知章86岁高龄时,家乡的亲人所剩无几,操着“乡音”的陌生老头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微笑着询问客人的来路。
物是人非。在故乡做了客人,刹那间的心酸溢于言表。
有些人,上次的送别即永别。古代山高路远,送别和重逢是人生中尤为重要的两件事。当年离家之时,贺知章没有留下诗篇,今日重回故乡,虽说是“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却少不得慨叹一番,故乡还在,当年的伙伴却不在了,于是贺知章又写下了《回乡偶书》之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销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一首不如第一首出名,至少我是从未读过的。如果第一首写的是人群里的寂寞,那么这一首却写出了一个人的孤独。
50多年公务员,身处朝廷,可以全身而退,回了家免不了各种茶会酒席,推杯换盏,猜想一定还有托关系、套近乎的,这些“人事”是避免不了的。人群散去,独自面对“镜湖”之时,才有了内心的平静。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物是人非。
那些人与京城之人无异,攀附权贵,趋炎附势而已。而镜湖的水,却不因为“我”是贺知章,格外卖力地谄媚,它几十年如一日,水波荡漾,碧绿清澈,仿佛把86岁的贺知章带回了纯真的童年时代。
相对于第一首热闹的场面,我更喜欢第二首的寂寥,曲终人散,水落石出,面对自己的时候,可能更看得清身边的人和鬼。
这一年的秋天,八十六岁的贺知章溘然长逝,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