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木阴阴正可人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恰巧今天就是阴历三月三十日,即三月晦日)
此诗把细致观察、体验到的情绪提炼出来,道出了很多人都能感受到,但又一时难以言说的情况。作诗、作文,只要情真意切、合乎情理、重视技巧,必然就是很好的作品。
认为宋诗根本无法与唐诗相提并论的观点,是有点片面的。毕竟,人类认识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认识自我,是没有穷尽的。就拿这一首诗来说,表面上作者是对历来惜春、留春观点的反转,但这个反转丝毫不牵强。他道出了很多人都能体会到的情景,而且稍加琢磨便能进一步体会到诗中还蕴含着哲理,那就是事物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美好的一面,不必为前一阶段的逝去而过度惋惜,当前的阶段也是自然天成,也是大有风光可欣赏的。这一点既适用于自然景物,也适用于人生、社会。对于这首诗,很难说它比唐诗逊色了多少。能够既深刻、又平易地揭示某种景物、某种思想的作品,就是很出色的作品,它本身是没有可比性的。
我觉得,这首诗似乎是写给中年人的。人到中年,不要总感叹青春已逝,韶华不再。“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中年人如同“阴阴夏木”,思想趋于成熟,对社会、对自我,已有较为理智的认识,也正如绿满枝头的树木,对烈日、风雨的攻击都能坦然接受,对于逝去的青春,也没有必要惋惜,毕竟,青春的娇艳、稚嫩,是一种经历而已,已经经历了,就没有太多的遗憾,而今,这一树绿叶也是可人的风景。
同时,我觉得,这首诗还是写给青年人的。“痴心儿女挽留春”,青年人总以为青春是长久的,是可以肆意挥霍的,根本不用去想青春之后那遥远的、根本触及不到的问题。但一晃,自己就来到了青春的尾巴上,尤其是女子,这个时候都会伤感青春的短暂,怨恨岁月的无情,并且“无计留春住”。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落红满地固然让人心碎,但当青春的花朵全然成为昨天的往事,今朝绿满枝头、果实初现,又何尝不是另一番景致。并且这景致,已经把艳丽中的娇弱褪去,已经把短暂的绚烂转化为长久的沉静,已经让轻风中无助的凋零强大为暴风雨中坚硬的支撑,并且能给大地一片阴凉,能给鸟雀虫蚁一个天堂。如此,又何必“痴心于春”、“怅恨于夏”。
“节物相催各自新”。自然景物是这样的,人生一世所经历的各个年龄段也是这样。人的一生是这样的,时代相替也是这样的。过往的时代,人们往往觉得它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人们在回忆的时候,总是易于提取过往时代中自己参与到的、感受到的美好的成分,并且因为它已经逝去了,从而觉得逝去的东西是难得的,这样就不断在观念中美化了过往的时代。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芳菲”,也有每个时代的“怅惘”。关键是我们不必痴心挽留,无须怨恨悔恨,在花开花又落之后,能够抬眼看见时代的夏木正阴阴可人,这样便能随遇而安、清浊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