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成长励志

为什么你对生活没有掌控感

2018-06-10  本文已影响113人  格林先生说

前几个月,我们公司的产品还在测试中,有一天,老板拿着手机走到我身边,一边切换着视频,一边和我说:你看这个,我总感觉哪里不对,怪怪的”,然后就离开了。

我起初没有意识到老板所说的怪怪的是啥意思,哪里导致怪怪的,后来仔细回想老板的整个操作过程,马上意识到原来 老板所说的怪怪的是指 当他点击按钮试图从视频A切换到视频B 时,视频封面没有变化,仍然是视频A的封面。

为什么当老板点击按钮后视频封面没有更换会本能感觉怪怪的;

还比如为什么我们交待被人做一件事情后,别人一直没有反馈,我们会感觉不舒服;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这首先要从大脑的反馈回路说起;

大脑的运行始终遵循着反馈回路

我们的大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希望有反馈的,因为我们大脑在处理信息时遵循着反馈回路。  

反馈回路在四个不同阶段进行运转,上一阶段与下一阶段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阶段一:事实

每个反馈的第一阶段都是事实,事实本质上是自我观察、收集、整理到到的一些信息或数据。这里的数据既来自于自己也可以是其他人。

比如你观察到老板对着别人咆哮,心情不佳,这就是你获取到的事实。

阶段二:联系

我们要知道这些获取到的事实究竟是拿来干嘛用的,我们要将这些事实赋予意义,大脑需要将数据和自己的需求联系到一起。

你意识到老板心情不佳,对于你而言,是个不利的消息,因为今天你要和老板阐述方案,老板心情不佳,很可能导致方案不会通过。

阶段三:结果

一旦数据有了意义,我们需要设想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我们怎样在老板心情不佳的事实下,让我的方案能够顺利通过呢?为了达到这个结果,我的计划和思路应该是怎么的呢? 

于是我想到等到老板是吃货,中午带他吃点特别的,和老板吃饭的时候,陪他聊会天,让他心情好些,然后才和他沟通方案的事情。

阶段四:行动

脑海中想好了计划并且知道自己想要的结果后,你就需要付出实践真正将事情落地。

继续上面例子,你就中午特意和老板说公司新开了一家店,生意还不错哦,可以去尝下,老板答应了,然后愉快地用餐中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最后顺利通过了。

这就是整个反馈回路的过程。

所以你会发现 是 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每个行为,是大脑的反馈回路

因为我们做每个行为,都是希望有预期结果的,当行为产生的结果不符合预期时,我们会将这个行为的结果作为事实,开始下一个反馈回路,不断循环直到最后达到预期。

行动既是整个循环的结束,也是整个循环的开始。

比如在你向杯中倒水的同时,你通过观察杯中的水位而获取反馈信息,你看着水位上升,还未到杯口时,你会继续倒水这个行为,不断循环。

至到最后你会发现在杯子将满时,停止倒水,这个时候就是整个循环的结束。只是这个反馈实在是太快,你根本没有意识到。

既然我们每个行为都是希望有所预期的,那么一旦我们的行为开展之后,没有后续的然后即反馈,我们的大脑就不知道要不要调整,要不要进行下个反馈回路循环。

所以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没有反馈时,我们为什么感觉不舒服。

担忧和焦虑的本质是因为不确定性

很多人经常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担忧要不要坚持做下去,或者这个事情能不能做成?

其实所有的担忧或焦虑其实都是对于未来不确定导致的,而这种不确定性其实就是完成行为后没有获得反馈。

我们人类喜欢确定性,喜欢掌控性。

回忆当你高考结束后,你会担心你的高考分数能不能上理想大学的分数线?即使上了,能不能如愿报上理想的专业?

因为你不知道当做完高考这个行为操作后,会是怎样的结果,你必须等到6月底公布成绩之后才知道。

为了减少担忧,你会第二天马上去学校对答案去预估自己的成绩,就是让自己获得一定的反馈,哪怕这个反馈并不太真实。

其实担忧分为2种情况,一种是你已经行动了,没有及时收到反馈,中间有等待期,在等待期中,你不知道结果怎样,你感到担忧;

另一种是你还没有开始行动,你担忧这样做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所有的付出都白费,或者你不想做这件事但就是要做,一直拖着,你最终迟迟没有完成行动,

1.先说说第一种情况,我们怎么办?

量化每个行为的反馈

典型的如学习,比如你希望通过每天坚持学习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但是你发现学习几天或者一周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

你会怀疑自己学习是否有效,但其实学习这件事回报周期长,不能马上给你带来岗位晋升或者工资上涨,这个时候怎么办?

你可以告诉自己  学完这些内容的最后目的是什么?一定是非常具体,比如工资上涨5000元,然后你就推算比如 一共需要学习 50天,其实每天学完就工资就能涨100元。

这样是不是很开心,你是不是更有动力去坚持学习。

如果无法量化就设计进度条;

如果你是司机,当你从起点A 出发到 终点 B,如果你不能预估当前是在整个线路的大概哪个位置,不知道距离终点还需要多久,这时你是担忧的。

所以你会发现下载软件的时候,会有下载进度条,就是让你有掌控感,获得及时反馈。

还比如早期的Uber 为了提升订单量,会告诉司机,还剩多少单,就可以完成今天的任务,领取xx奖励了,其实就是通过播报进度,让司机知道距离目标还有有多远,激励他们完成每日订单量。

你需要给自己的任务或事项定一个进度条,这样你的大脑才知道,原来我已经做了这些,还需要一丢丢就能达成下一步。

所以如果你想要坚持做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无法及时获得反馈的时候,你需要给自己制造反馈。

2.如果说迟迟没有行动,怎么办?

比如你现在想要写一篇文章,但你总是找借口进行拖延,一直没有写,你内心的焦虑和担忧感会越来越强。

行动其实是整个反馈回路的最后一环。所谓的“拖延症" 其实就是 永远滞留在一个循环里,根本不愿意去完成和结束一个过程。

还比如互联网产品的”小步迭代“思维,当我们开始做一个产品时,我们一般会提前研究好用户究竟有哪些需求,哪些是痛点?

 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花不少时间做用户研究或各种调查去挖掘和验证需求后,最后将这个产品推出市场时,发现一大波竞争对手已经抢占市场了,这个世界早就变化了,这个时候怎么办?

 与其纠结 这个需求是不是真实的需求,需求强度多大?还不如早点将 这个需求开发出来,尽快投入到市场中,快速收集用户的反馈以验证该需求,最后不断迭代产品。

只有当你站在下一个循环里看上一个循环的时候,你才清楚事情究竟做的对不对。

所谓的边学边练,先上车再所说,都是讲这同一个道理。

所以,just do it !~

面对恐惧其实就是重拾意义和预期

如果说担忧或者焦虑是担心做一件事情后没有结果,那么在我看来,恐惧就是这件事你压根就没法掌控,只能选择逃避,最终无法完成行动这个步骤。

想象下你是原始人类,有一天,你在深林里游玩,此次突然有一只凶声恶煞的老虎突然跳到你眼前,这时的你的本能反应肯定是拔腿就怕,因为你根本无法对抗它,没有想着对抗它,只能选择逃命。

这个时候你的心中只有一种感觉叫“恐惧”。

所以恐惧是什么? 恐惧比焦虑更深一级,恐惧让你丧失了内心的预期和意义,何谈结果和行动。

梁宁在得到上的《产品思维30讲》提到,恐惧是痛点,恐惧是边界,因为恐惧我们往往止步不前,所以帮别人抵御恐惧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其实好产品就是帮助用户构建意义,从而完成了行动的闭环。

就像下次面对老虎前,我已经意识到,如果我始终逃避老虎,我就无法在深林中立足,所以我制作了可以随身携带有毒的弓箭,一旦下次遇到老虎,我的预期是面对它而不是逃避它,于是我勇敢熟练地拔起弓箭射向它。

恐惧会困住一个人手脚,所以想要改变自己,就要直面恐惧,完成行动。

而其实人类的发展,就是克服一个个恐惧的过程。

总结


其实所谓的掌控感,就是面对未来,一切的事物是不是按照预期发展。

如果没有能力去面对,我们会恐惧,会改变预期,这时你需要提升自己,修正预期,下次知道怎么去面对它,而不是逃避它。

如果只是担忧,你需要将每天的行动和未来规划具体结合起来,快速收集反馈,在这过程中,你会发现可能预期也会改变,没关系,快速完成循环,然后使结果不断逼近预期。

人生就是不断修正的过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