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杂绘运营之道电影

现在问题来了,电影营销哪家强?

2015-08-05  本文已影响3621人  美天说

前几天惊闻《捉妖记》已破16亿成为国产电影票房之首,我被吓地立马抓住我妈去影院朝圣,在档期的尾巴又贡献了两发电影票。

我的观后感好像也就六个字。

——“内萝卜挺萌的。”

我母上大人比较霸气,八个字。

——“这片子乱七八糟的。”

好吧,我也不是什么影评人,看电影就图一乐呵,我妈嘴上说它乱七八糟,但是看的时候几近手舞足蹈全情投入,冲这点我也觉得这钱花的值了。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16亿。

几年前有一种头条很常见:xx导演放话,票房过亿就裸奔庆祝。要放今儿,《捉妖记》这16亿都够导演裸奔半个月了。

当然,道理我是懂的,市场容量不一样了。中国影院的屏幕数量在短短几年内指数式增长,鱼食多了,鱼自然也就肥了。

但是肥的为什么是这条,而不是旁边的小红小绿小黄?

有一句话说得极是

好的电影是拍出来的,但成功的电影是运营出来的。

在我们为《捉妖记》的16亿咋舌的时候,其实十几年前,有部电影已经做到了。

张艺谋的《英雄》。

(暴露年龄的时候到了!黑喂狗!)


当年章子怡和张曼玉简直美哭

《英雄》缔造了国产电影的全球票房神话,内地票房达2.5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总票房四分之一,进入21世纪之后首部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同时在北美、日本、韩国等地也票房登顶,全球票房共计1.77亿美元(约合14亿元人民币)。

是的,就是这部电影,开启了中国电影的营销时代。

它的成功如果用一个公式总结,大概是

英雄=名导+一流卡司+宣传噱头+合适档期+渠道

张艺谋的票房号召力放当年自然不必多说,再加上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陈道明、章子怡及甄子丹这一票随便拉一个都能顶起一部电影的超强卡司,就算老谋子拍出一部《巴拉拉小魔仙》也会有不错的票房吧。

当然,这些是一部电影的地基,它决定了《英雄》可能是一部好电影。成功的关键,是后面几步。

早在2002年,《英雄》的宣传团队就从国外学了一套吊足大众胃口的招式——绝密。该片开拍以来,一直都在极度保密之下进行。其主要人物造型都秘而不宣,这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好奇。所以在《英雄》的剧照放出之后,不管是大众还是媒体都热切关注,对于一部宣传期的电影来说,注意力就是金钱。随后他们又放了个大招,人民大会堂首映礼。在吊足了观众和媒体的胃口后,2002年12月14日,《英雄》终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礼。一方面是进一步聚焦媒体的关注,将宣传攻势推向高潮;另一方面,人民大会堂的地位不必多说,这样可以衬托出《英雄》的品质。(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在人民政协礼堂首映的《马震的女人:杨贵妃》也是学的这个套路,噢对,是《王朝的女人:杨贵妃》。)

其次,选择合适的档期,档期基本决定着一部电影的生死,就跟爱情片都急着抢占情人节,七夕节,光棍节,圣诞节。动画片都抢着暑假寒假一样,受众什么时候有空,电影就得往哪塞。《英雄》锁定的目标观众群是18~35岁的中青年,因此选择了2002年12月20号首映,这样可以囊括圣诞节,元旦节,周末,在节日的氛围中人们时间更充裕,看电影的意愿也更高。

一切都有了,还要把院线的渠道打通,排片量低了,人家想看都没得看,排片量高了,人家不想看也得看。

《英雄》之后,国产电影度过了一段很长很长的稳定发展的时期,直到《泰囧》这朵奇葩的出现。

王宝强傻不愣登的形象深入人心

和其它电影不同的是,《泰囧》注重往上游追溯。当年徐峥《人在囧途》的票房虽然只有4000万,但很多人都是通过网络或者长途汽车上观看的,所以说,比起票房,它的实际观影量极高,说明观众对于这种“公路电影”以及徐峥和王宝强的搭配那是相当喜闻乐见。

因此徐峥认识到它背后潜藏的票房爆发力,以《人在囧途》为参照拍了《泰囧》,定位就是《人在囧途》的续集。这样实际就已经将潜在的受众网罗入手。档期这事儿就不用多提了,他们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时机,人们已经很久没有看过纯粹的喜剧,同档期的都是《1942》,《王的盛宴》这类型的电影,所以说它完全可以一家独大。

当然,这时候社交网络也开始搅入这池水了。

从《失恋三十三天》起,营销团队注意到,哎哟喂,好像现在很多人都会因为别人的评论而选择去看一部电影诶。那我们得好好整整啊,咋整啊,整点水军,引导一下舆论。

因此在《泰囧》上映期间,我们可以看到社交网络上出现大量的影评,精彩片段或者泄露的笑点等等,想当年我母上大人就是刷微博时看到了大家的推荐,所以即使我已经看过一遍仍然坚定拖我去二刷。

到了《泰囧》这,公式又发生了变化,

泰囧=名导+一流卡司+宣传噱头+合适档期+渠道+口碑

前方高能,我要放大招儿了。

那就是郭敬明不喘气儿连拍四部的《小时代》。

《小时代4》

依旧是不论电影好坏,只论营销。

作为一个成功的IP改变案例,郭敬明本身自带话题就不说了,他圈来一票一票小鲜肉当家花旦来演也不说了,动不动拍几百张硬照做宣传我也不说了,就聊聊《小时代》的官方微博运营。

直接来个对比吧。

《泰囧》 《捉妖记》 《西游降魔》 《小时代》

截至今天,小时代的微博已经运营了三年,发布了2343条微博,积累粉丝将近69万。相比之下,即使是正在热映的《捉妖记》也不过是8万粉丝。通常说来,一般电影下档,官方微博也就弃用了。但是郭敬明作为一个商人恐怖的地方就在于,永远不放过任何有用的资源,他们居然能想到将已经结束的《小时代》和即将开拍的《爵迹》衔接起来,这样可以继续利用这68万粉丝的影响力为下一步《爵迹》的宣传积蓄能量,长久以往,这个微博就不是某一部电影某一段时间的宣传平台,而成为这个导演的永久阵地。

在《小时代》宣传期间,我真是开了眼,简直花样营销。

一会儿整个超前点映,一会儿整个“小时代嘉年华”的线上抢票活动,一会儿安排个电影院100%排片,时不时再动用几位主演和导演加起来近2亿的粉丝来刷个话题……

其它导演哭晕在厕所。

到了《小时代》这,新媒体的力量已经成为主力。

线上线下营销一打通,加上乐视和光线过硬的地面渠道,真的是不想看你也不得不看。

但是《捉妖记》走的显然又是另一条路。

《捉妖记》

某段采访中,《捉妖记》导演和主演一直在重复,好像在做梦,真是万万没想到,感觉自己真的是在做梦,太出乎意料了。

看的我直点头,同志你说的对啊,你这就是一场难做第二次的梦啊。

我认为《捉妖记》的成功是很难复制的,它综合了太多因素。

首先是传统媒体的发力。作为一部电影,频繁在浙江卫视的黄金时段来几个宣传片试问其它电影能做到么?有内个心也烧不起内钱。但是《捉妖记》做到了,因为浙江卫视投资了这部电影,是亲儿子。虽然时不时有人跑出来唱衰电视业,但目前电视仍旧是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你爱承认不承认。这种覆盖面对于一部合家欢类的电影来说,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光这一点就够甩其它电影多少条街。

其次是题材的选择,奇幻类的电影不少,但是主打亲情的奇幻类电影又是新卖点。设置一个可爱的主角形象,为下游开发周边玩具预留了出口,延长了整部电影的生命周期。

捉妖记=创新题材+档期+传统媒体宣传+口碑

之所以选了几部中国国产电影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出来讲了一番,其实是因为前几天看了几篇《太平轮》的通稿,都在拿吴宇森的淋巴癌大做文章,很感触。《太平轮》的上部虽然口碑不好评分不高,但作为上下集,看过上部的人嘴上虽然说着下部一定不会再看了,心里深处仍旧是会有期待的(是的,我就是其中之一)。如何回应这种期待,才是《太平轮下》改作的。它可营销的点其实很多,无论是剧情还是导演还是演员,一切本应该有更好的安排,一万个切入点,却选择了最令人唏嘘的一个。

英雄迟暮,白鸽不再。

或许有些残忍,但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