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洞天读诗歌——由读潘向黎的《看诗不分明》说开去
对读者而言,什么书是好书,并没有一成不变的铁律标准。因为阅读层次的不同,阅读的取向不同,书的优劣就有了不一样的定性。经史子集是文化的精粹固然不错,但是对一般的读者而言,它们因为端居文学殿堂的顶端,所以很难从中间汲取想要的东西。单以“开卷有益”的阅读价值判定,对读者来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当然,这里的适合,不是简单的迎合低俗化、庸俗化、碎片化的娱乐至死心理的烂俗读物,而是蕴涵丰富而深邃的文化精粹。
《看诗不分明》是由三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潘向黎的一部关于品读诗词的作品。从书名看,其关涉两个方面的内容:看诗和不分明。认真品读作品,作者行文所及就是包含这两个方面。而从“看诗”的角度理解,诗歌对于生活在诗歌国度的公民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可是,也许是真正应了“越熟悉越陌生”的谶语,尽管古典诗词俯拾皆是,但是真正面对一首经过时间淘洗留存下来的诗歌精粹时,能够解得其中味,并获得阅读享受的为数不多。之所以造成这种悖反,一方面源于时间的跨越,不同时代的话语方式不同,理解起来很难实现无缝对接;一个方面源于读者文化积淀不够,很难进入诗人围筑的诗歌世界以得其相中。
作为最为古老的文学书写样式,诗歌独特的体式和言说形式,为诗歌涂抹上一层朦胧迷幻的色彩。尽管大部分的诗歌体式短小,但是“言简义丰”“微言大义”的文体特质,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品读的难度。从文字上看,有限的文字基本上都是常见的,识字者都能够认识。但是诗人把它们按照自己的情感密码缀连在一起时,诗家语就具有了独特的语义和情感。所以,纵使识得再多的文字,如果对诗歌独特的体式和言说方式没有基本了解的话,想解得诗歌的真味很难。再则,汉语言的多义性,也为诗歌独特的意蕴增添了几许神韵。这样,面对一首诗歌,要真正“看”进去,识得真味,还真的费思量。简而言之,“看”一首诗,一般要经历世人观照山水应经过的路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毕竟,读诗需要精思傅会,要充分调动思维和情感,并经过心游万仞,思接千载的联想想象,才有可能步入诗歌的堂奥。
不过,由于时间的间隔较长,所以即使有丰厚的学养,掌握读诗解诗的秘钥,真正面对一首诗歌品读时,从中读出的兴味欲完全与诗人创作时的因寄所托相吻合也是不容易的。发生这种悖反的原因是生活的时代环境不同、文化浸染的氛围不同、个人的人生遭际不同。要达成基本的读诗目标,唯有诗歌、读者和诗人三者能够找到较为接近的对接点。这样,基本上也就可以达到读诗怡心的目的。再说,诗无达诂的读诗尴尬,在有限的条件下很难消除。基于此,面对一首诗歌,没有必要苛求准确无误地把诗歌原有的模样还原。这也许就是潘向黎告诫的“不分明”的缘起。
“不分明”,不是抛开诗歌本身,肆意个性化的、漫无边际的解读,而是尽可能抵近诗歌本身,以“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和云半月不分明”和“一场春梦不分明”的微妙、朦胧在诗歌的世界徜徉。可是,当真正以这种读诗的心理走进诗歌时,所有的预期与现实都很难达成统一。毕竟,诗歌的书写与现实的表达是不可能达成一致的。即使你的生活和人生的阅历再丰富,也不可能以之为标准。不过,真正把现实与诗歌对接在一起时,所有的畅想与现实、与诗歌的表达很难达成一致,这也许就是潘向黎所说的“不分明”的原因所在吧。
时空的阻隔,决定了读诗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决定了从诗歌中汲取的东西。但是回归现实,要实现读诗的获得与诗歌外溢的内容尽可能地实现对接,不仅需要生活的体验,更离不开人生遭际的铺垫。古仁人,从时空上说与当下距离甚远,但是从生命本体上体验,与当下并没有天壤之别。时代固然不同,但是情感体验和人生意趣不是大相径庭,而是存在很多的相似点。从情感的角度看,看诗和写诗不是严重对立的,而是在某一个点上能够找到对接点的。
“看诗不分明”,从潘向黎的视角看,她其实是在告诫读者,面对浩如烟海的诗歌,我们不应该以锱铢必较、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面对,而应该把诗歌放在当下,用现实性的眼光去观照诗歌,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有了这样的读诗价值设定,其他的外在附加都失去了应有的框定力。一首古诗是客观的存在,当下人该怎样阅读,决定了读诗的价值与意义。不过,戒除掉书袋和刻板反应之思,从字词句的角度审视诗歌,以诗解诗,不要想的太多,就可以获得更多读诗的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