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的用人格局

2021-08-19  本文已影响0人  苗枫

刘邦曾说: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与天下同利,收揽人心
入关以前,刘邦招降了秦南阳守,封为殷侯。此举对秦的地方官员起到了收揽人心的作用,于是乎,苑以西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降。

修改律法
保障阶层利益,建立根据地

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还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原来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级官吏一律保留原职位不动,继续维持社会的秩序。

刘邦的“约法三章”政策是非常高明的,有两方面重要的政治意义,一方面表示是保护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因此受到了地主阶级的强烈拥护;另一方面也稳定了民心,使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安心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刘邦在还定三秦后不久,把秦王朝在关中霸占的大量苑囿园池开放,“皆令人得田之”。

因此,在不损害地主阶级利益的原则下,调整了关中紧张的土地关系,这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利于当时的军事行动。为后期转战山东招募兵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瑕不掩瑜,善于用人
项羽仁而爱人,而对范增这个智慧高出自己的人杰却容不下,所以仁而爱人可得八百死士,但却难挽救他于战略失败之中;刘邦待人慢侮,“轻士善骂”,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弱点,但他善御人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他的弱点,并在较量中最终取胜。由此可见:刘邦这个人脾气不大好,

不拘一格降人才
刘邦集团的基本力量是社会底层人员,突出的代表就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人。樊哙“以屠狗为事”,可以说其从事的是一种低贱的行当,后来跟随刘邦逃匿于芒砀山中;郦商实际上是无业游民,所以“陈胜起,商聚少年得数千人”;滕公夏侯婴“为沛厩司御”,是赶马车的,所以职责为“每送使客”;灌婴是“睢阳贩缯者也”,也就是贩卖各种布帛的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索隐》注曰:“高祖功臣百三十七人,兼外戚及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据初步统计,明确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封侯者,如言明以卒相从和未担任吏职以客相从的,约占25%;以基层吏相从的封侯者,约占55%;其他的包括少量旧贵族后裔和归附的将与臣,约占20%。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正是这些“布衣将相”,才使刘邦成就大业,开创大汉帝国。

干大事者,不拘小节
刘邦的口头禅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就是“这可怎么办”的意思。表面上看,一个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对着一帮能人问“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显得自己无能。其实,这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对于一个卓越的政治领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标和方针,至于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多听听,多问问,天下智慧尽归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断力和理性的选择力就足够了,又何须以自以为比天下人都聪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综上可见统帅之人,必于天下同利,保障阶层利益。瑕不掩瑜,不拘一格,不拘小节,善于用人

注:本文非原创,大部分引用《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