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即慢,少即多
最近接触了两组家长,A组父母都是大学生,据说爸爸曾经搞过初中数学竟赛;B组父母学历要低很多,但妈妈性子比较平和。两孩子一起上了几次课,A和B相比,反应快,基础也好一些,所以A父母有天然自信,以为过不了多久,肯定要把B甩老远,妈妈甚至怕B拖累进度。
一开始我也更看好A,因为A不但上我的课,家里还有数竞的爸爸随时辅导,妈妈还经常找我要一些题去练基础,两次课后,A一次忘带讲义,一次忘带作业,而B带回来的讲义和作业是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发了一次难题作业,A只会做三个,而B是三个不会做。
学校周考,A两次没考好,妈妈更焦虑了,直接不让做我布置的拓展作业,原因:有一个题,孩子爸爸做了一个小时,不会。父母认为我布置作业过难,不适合练习。其实那题真的一点不难,之前上过课的所有孩子都能做出来,B同学说5分钟做出来的,原因是利用了上上一次课的结论。
A的妈妈更急了,一会觉得自己孩子超级笨,学不会,一会又怪孩子不听课。
其实都不是,孩子接受能力、反应能力一点不差。主要是父母太焦虑了,又认为自己很懂,插手太多,一会东一会西,孩子最后所有事都完全不操心了。父母急,孩子也急,上课时觉得听进去了,其实没有真正理解,又做学校作业,又做妈妈作业,也没时间消化。
而B同学父母完全不插手,没人干涉,也没时间上的压力,虽然慢,基础差,但认真踏实,愿意花时间去想难题,学一个算一个。接触过几组孩子,最后都是一开始不机灵,但认真的孩子效果更好。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A的家庭和我,很相似,自从摇号之后,整个暑假,我一直处于焦虑中,上了这个新公立学校,心慌慌,老怕孩子落下太多。
孩子和孩子习惯上也差不多,由于小学班上作业偏多,班主任每天统计作业时间(这是好事)可孩子扛不住压力,为了名次养成了只管做,不管对的坏习惯,做难题,总在最后两步容易放弃。
以后一定要身体力行地执行“少即多,慢即快”的方针,只规划方向,少干涉具体过程,让孩子自己扛起学习重任,把每一项计划落实于行动中,哪怕一天多搞懂一道题,学一首古诗,多一个单词,经年累月也不少。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世间万事万物都一样,贵在专注与坚持。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46353/bd8c05b812f1303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