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学等式说明五霸如何变七雄?三家分晋丨BC403年
乱名分丢脸周天子,分三晋五霸变七雄。
(BC453晋阳之战,BC403战国元年)
春秋时期大小国家数百,最后阶段,剩下的最大的五个国家是秦、晋、齐、楚、燕,以前的历史课本上会以几个炫耀国力强大的武林盟主的名字说这五个老大是春秋五霸,而且五霸的人选也有两三个是不确定的,就像中国大学的排名前五强,清华北大第一第二没有争议,第三到第五争论不休。也有的说是四霸。我说的五霸指的是这五个国家。
五个国家后来因为一个事儿就变成七个国家了。
那么五霸怎么变成七雄的?这是一个数学等式,5-1+3=7.
5大公司中,一个公司(晋)退市后分拆成三个(韩赵魏)分别上市了,所以就有了大家熟悉的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
《通鉴》的故事就是从这个数学等式开始的。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03年,所谓天下共主的周威烈王封晋国的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景侯、赵烈侯、魏文侯。是谓“三家分晋”与诸侯并列。
为什么三家就可以分晋呢?
春秋末期,晋国公族(也就是晋国名义上的老大)势力已经衰微;春秋末期晋国有四大家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在通鉴书写开始的BC403之前,还有个BC453,也就是五十年前,韩赵魏把智氏灭了。半个世纪以来势力格局已经定型。周天子发公告,说批准韩赵魏上市,位列诸侯。
BC451年诸侯大概分布方位
乱名分丢脸周天子
司马光在书的第一卷用大量的篇幅说明,这个天子的决策是多么愚蠢。“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什么是礼?规矩、纪律、纲常;什么是分?君臣;什么是名?公侯卿大夫这些官职就是名。为什么天子可以治天下,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在。可是现在天子这个糊涂蛋却把名分给了夺权的大家族们,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你可能会说,形势大于人,都这样了,给个名分又如何?司马光说,周朝这么弱,周天子宗主天下几百年,就是晋国楚国齐国秦国很强大,也不好来打周天子,就是因为名分还在。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里子,先有面子。所以,中国人的面子是个很深的东西。通鉴的开篇就是讲的“面子”。面子都不要了,周天子你还能干嘛?自己败坏祖宗家业——司马光像一位痛心疾首的胡同口老大爷在骂人。
虽然故事是从公元前403年开始,但是也会说一说曾经的事情。
战国元年(BC403年)之前的故事
当年,智宣子和智果是兄弟,他们的爹是智文子荀跞(li或者luo第四声,倾向于后者)(前548年-前493年)。智氏出自荀氏,所以也可以姓荀,智也写做知。
智宣子想把黑手党家族老大领主的位置传给智瑶(也叫荀瑶、智伯、智襄子、也可以叫他纸箱子)。智果说,不如传给知宵。智瑶的有五个方面比一般人都强,是一位身材高大的帅哥;弓马娴熟的猛男;个人才艺(伎艺)很高;文章写得好;性格强毅果敢。就是一位又帅又有肌肉,懂打仗有决断又有艺术修养的“五好青年”,但是,不仁德。这就是司马光说的才胜于德的人。智宣子不听智果劝告,智果的行为非常果断,既然族长不听我的劝告,未来必有大祸。他就把自己这一枝族人的姓氏改成了“辅”算是名义上脱离了智氏,智果就成了辅果。
赵简子选儿子
镜头转到赵简子,也要选个孩子继承他的家业,老大叫赵伯鲁,老二叫赵无恤。想了一个招儿,赵简子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给他们每人一个竹简上面是他的工作经验和人生心得总结(训诫致辞)。过了三年,又把俩孩子叫到跟前,问大娃伯鲁竹简上的内容,伯鲁说忘了;问他竹简呢?伯鲁说丢了。问二娃无恤,无恤熟练背诵。问他竹简呢?无恤从袖子里直接拿了出来。赵无恤心中想”xx,这下废了”,然后赵简子立了老二无恤。
尹铎守晋阳
赵简子让尹铎去管理晋阳这个城,尹铎问,“我管晋阳城,是为了收税充实家族财政,还是当做一个保障”赵简子说,当然是保障!于是,尹铎故意减少了户头数量,这样按户头收税,就可以少收一点。赵简子给无恤说,以后晋国有难(其实意思就是咱家族有难),别嫌弃晋阳远,就把晋阳当成重要的根据地——总公司不行了,还有晋阳子公司。等到智宣子去世,五好青年智瑶成为族长(智襄子),和韩康子(韩虎)、魏桓子在蓝台喝酒聚会,调戏韩康子及其谋臣段规。智国听说这个事儿,进谏给智襄子,说你这么浪,早晚大难临头。(“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智襄子说“我是晋国的老大,我不为难他们就不错了,谁敢发难”这位五好青年根本不听。
智伯要地
智伯(荀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不想给,段规说,“这个鸟人贪财好斗,如果不给他,他要打我,我们打不过他,还不如给他。等他这么轻松拿了地,他也不会种地搞农业或者搞房地产开发,他肯定向别人再去要地盘儿;如果别人不给他,就会打起来。等那时候我们看情况再收拾这孙子。(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韩康子就命使者去献给给智伯一万户的城。智伯很开心,觉得这个模式很好,于是向魏桓子要地,魏桓子不想给他,谋臣任章说“咋不给人家?”“无缘无故的要地,流氓行为,不给他”任章说“智伯这么要地,各位大夫必定会害怕。给他地,让他骄傲,让他轻敌,‘《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公你给他地,到时候选择我们联合的对象一起对付他。现在我们自己不给地就成了出头鸟有把柄到他手里了。”魏桓子也给了智伯一万户的城。智伯觉得舒服极了,觉得这是个可以复制的模式,向赵襄子要地(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赵襄子不给。智伯就率领韩、魏的军队来打赵氏。赵襄子出城,考虑几个地儿:长子城离得近城墙厚,但是他说这是人民累死累活才建起来的,现在又要人家跟你一起守城,人家不一定愿意干;邯郸仓库里粮食多,但是这是当官的搜刮民脂民膏才这么富的,现在又要让人家为咱卖命,估计也悬。忽然想到先主(赵简子)当然专门安排的地儿,尹铎对百姓宽仁,百姓必定愿意和家族一起共患难。于是就去了晋阳。
晋阳之战
三股部队围攻晋阳(晋阳之战BC455-BC453打了两年),放水淹晋阳,灶炉子被淹没到处青蛙蹦跶,人民也没有反叛的意思(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和韩康子给他驾车护卫。智伯说:“我今儿才知道原来水可以把别人给灭掉”听到这话,魏桓子拿胳膊肘碰碰韩康子,韩康子会意,轻轻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因为魏国的都城是安邑,韩国的都城是平阳,放汾水就可以灌了安邑,放绛水可以淹了平阳。如果智伯动手灭他们,和这时候灭赵襄子的晋阳的方法一样。
谋臣絺疵(chī cī)私下对智伯说“韩国魏国肯定会造反”智伯说“您怎么知道?” 絺疵说“从人性(人事)的角度来分析的。第一,现在我们带着韩国和魏国的部队来打赵国,赵国灭了之后,下面有可能牵连到韩国魏国;第二,约好了,打下来,我们三家平分赵国的土地。现在晋阳城大部分都被淹了,城内的人都饿得开始吃马了,城破指日可待,正是该高兴的时候,这两个家伙却一点也不高兴,还显得很忧虑”
第二天,智伯直接把絺疵的话给那两个给他驾车的兄弟(韩康子、魏桓子)说了,这两位说,“他肯定是收了人家赵襄子的好处当人家的说客,让你怀疑我俩而不用心打赵国,我们两家也想尽快分赵国的土地呢,而且,您智伯势力这么大,我们根本不敢打呀,为啥放弃到手的利益,而去追求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呢?”魏桓子韩康子出来后,絺疵进屋说:“主公你为什么要把我给你说的话告诉这两个家伙”智伯说“你怎么知道?”絺疵说:“臣刚刚看到他们两个认真看了我一下,又匆忙走开,这是因为我看穿了他们的心思”智伯觉得没什么,煮熟的鸭子飞不了,没有在意絺疵的建议。絺疵请智伯让他出使齐国。其实就是知道大事不妙,准备出差一趟就不回来了。
赵襄子派张孟谈出城偷偷和韩康子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齿寒,我们被灭后,下面就是你们俩了”二子说“道理我们都懂,就是怕事儿还没成呢,谋划就泄露了”张孟谈说:“谋略是二位老大说的,听在我的耳朵里,有啥妨碍的?”于是这三个人悄悄地谋划,约定好时间后散去。赵襄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派人杀了守河堤的人,放水灌了智伯的军队。智伯这边乱了,韩、魏两翼包抄干掉智伯,灭了智氏一族。只有改了姓的辅果幸免。
这个地方智伯确实太骄傲了,他能想到水可以灌了人家,却没有想到也会灌自己,赵襄子被困后,其实没有太多兵力,还能把守河堤的人杀掉,说明守备之薄弱;明明基本和他平起平坐的两个老大,他让别人给他当护卫驾马车;絺疵给了他建议,他也毫无防备的给韩康子、魏桓子说了,不要怪别人没提醒你。
絺疵厉害,智果更有远见,从智伯他爹当年立儿子就预言,这个五好青年荀瑶(智伯)将会把家族带向深渊。所以司马光在此处专门说了“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自古以来乱臣贼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其实,我上文说这几个是黑手党,叫他们老大也没有问题,本来晋国公族还在,没有人辅佐,就是把自己家族搞大,一切为了家族为了family,这种价值观本身就是和《教父》中黑手党很一致。如果你觉得韩赵魏很不错,而智伯比较坏,其实也只是因为他的成功来得太突然他本人太傲慢,而且他又是少有的五好官二代而已。
韩赵魏灭了智氏之后,晋国就剩下三大家族,
谭其骧院士的战国地图应插于此,因不清晰作罢
晋阳之战后的韩赵魏
下面是晋阳之战三位大佬后代的情况,赵襄子有五个儿子但是还是安排他哥的儿子于代继位,于代死得早,他的儿子浣继位。赵襄子死后,他的的弟弟桓子一看这个娃儿这么小,就抢了王位,可惜做了一年老大就死了。族人认为这位老大不是最牛的老大赵襄子安排继位的,是抢来的,一起把桓子的儿子全部杀了,又把浣迎回来当老大,这既是献子也是赵烈侯。
这里面有一个点,赵桓子有个事儿做得不到位,作为一名造反者,一名篡权者,抢了老大的位置,却没有把浣尽快杀掉,结果等他干了一年死掉后,他的儿子全部遭到屠杀。典型的“入佛门六根不净,进商界狼性不足”,这种错误后世的人还会不断的犯下去。当然,后世的有些狼性太过分了,一次政变,屠刀常常砍头砍得卷了刃儿。
魏文侯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韩康子的孙子是韩景侯。大家注意到这里用的称谓已经从老大族长等改成了侯,因为三个家族真正意义上得到周天子认可分晋封侯,就是在这几个宗主任职期间完成的。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03年,所谓天下共主的周威烈王封晋国的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景侯、赵烈侯、魏文侯。是谓“三家分晋”与诸侯并列。”
时间轴终于从五十年前拉回到了通鉴开篇的公元前403年。
彩蛋
士为知己者死
豫让的故事可以说是智伯故事的后传:为主复仇。
三家瓜分智氏的土地之后,被攻打的坚守晋阳的赵襄子把智瑶的头骨上漆做成了杯子——观察赵襄子的为人整体不错,可能在当时把仇人做成酒杯,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骷髅杯:大概是这两种造型。智伯的头……
智瑶的家臣豫让要给主公报仇。就化妆成受罚之人,发到赵襄子的宫殿里打扫厕所,怀揣匕首。赵襄子可能因为久经沙场有着强大的第六感,上厕所的时候忽然觉得不安,感觉到了附近的杀气(看原文“如厕心动”这么理解是最贴切的),赶紧跑出来,派人查宫中可疑人员,抓住了豫让。左右的人想杀了豫让,赵襄子说,智瑶家的人都死绝了(意思是绝不是为了图财为了官职来行刺他),但是这个人还是要为他报仇,这是个义士呀。把他放了,我躲着他就行了。
豫让被放出来后,因为赵襄子和他的手下都已经把他的样子记好了,防着他避着他。所以他想要再次行刺就要改变相貌,于是把漆涂在身上浑身弄上癞疮,吞下火炭把声音弄哑,在街上乞讨,他的妻子见到他也认不出来。路上遇见老朋友,朋友说:“以你的才能去给赵襄子打工,然后成为受器重的近臣,那时候再出手报仇不是更容易吗?现在你把自己搞成这副样子,不是很难复仇吗?”豫让说“我如果给赵襄子做臣,再去杀他就是怀二心。我所要做的事儿是极难的。然后之所以还要这么做,是为了让后世做人家臣子还有二心的人羞愧”。
豫让还是个好汉,用好汉的逻辑去理解劝诫小人是很难的,后世背叛的人弑君的人既然做到那一步,还有什么羞愧之心呢?不为利益为道义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是大侠,是义士,是精神追求高于常人的人,很显然庸常生活之中的多数人,逃脱不了低级趣味,忠诚本就是精神界的奢侈品。
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埋伏在桥下,襄子到桥上的时候,他的马感受到桥下凌厉的杀气,突然受惊,这两次行刺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豫让的杀气太重,而赵襄子以及赵襄子的马都是非常敏锐的武林高手,仿佛身上带了雷达,豫让一靠近,就能探测到危险。襄子和上次一样抓住了豫让,豫让求得赵襄子的衣服,拔剑刺衣服,然后拔剑自刎。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刺衣服和名言一句,通鉴并未提及,因为通鉴这本书,有自己独特的选材叙述标准,因为太有名我在此简单描述下)。豫让是一名忠诚信义的大侠,而赵襄子也有领主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