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客”和“传播”

2019-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WEIJAVA

传播与获客的关系

如果将整个产品的用户量看做一个蓄水池,那进水管就是用户获取,出水管就是用户流失,蓄水池中的水量就是动态用户规模。为了扩大规模,我们肯定是希望能有更多的用户通过进水管进入产品体系之中。这个进水管,便可以笼统地称为“获客”。

在获客的过程中,其中一种是我们与潜在用户之间的直接对话,我们找到他们,向他们介绍我们的产品,为他们传递价值,邀请他们成为我们的用户。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直接参与方,我们是主动的,可以直面潜在用户。这个过程就是 AARRR 模型中所指的“获客”。

而另一种,则是发生在我们的用户与潜在用户间的对话。我们的用户向他的朋友介绍我们的产品,解释甚至示范产品的价值,促使后者成为我们的用户,这个过程中我们是间接参与方,只能够帮助我们的用户提供这样做的动机和功能,也就是我们说的“传播”。

如果把传播和获客两者做个比较,传播指标又会更重要一些。毕竟当用户愿意搭上自己的信誉和时间向别人推荐你的服务的时候,至少说明他认可了你的产品提供的核心价值。

获客的原则

明确用户画像,找到他们聚集的地方,并想办法拉拢他们

“流量品类”与“利润品类”

对于拥有流量的产品来说(通常是用户产品或平台产品),大家通常会讨厌给其他商业产品导流,会比较推崇用户体验至上,品牌形象至上;而做商业产品的人也会感到不爽,认为前者不支持自己的工作。

当你负责用户产品时,认为商业产品这波人是 KPI 动物,只有短期商业利益;当你负责商业产品时,会拍着桌子指责对方缺乏商业意识,过于理想主义;而当你坐在中间时,才意识到其实每个立场都有局限,我们最终能做的,就是如履薄冰地去平衡和取舍。

传播的两种类型

成就用户,而不是凸显自己

不论是哪一种传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维度是站到用户的角度上去考虑他的心里诉求。

用户愿意传播一个产品或服务,背后最本质的动机通常不是“这个产品很牛”,而是“这个产品让我看起来很牛”

所以不论是在产品设计还是在增长中,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记住主角是用户,不是我们。

——读自极客时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