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哲思想法

《这样读书就够了》(4)Ⅱ读书的层次决定了思维的差距!

2020-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木水读书

生活中不缺乏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长久以来,我都感觉生活很平淡,并没有什么波澜,有时候,想写一些东西,提起笔来,却发现心中无主,脑中无货。

其实,我读书并不少,经历的事情也并不匮乏,也不是一个懵懂处事的小孩子。

为什么不能像那些哲人大家一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呢。

我想,大家应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困惑吧。

今天我主要谈一下本书中思维层次的体会。

1.

学习的能力是元能力,是任何能力的基础。

因为,学习是人的本能,学习的差异性决定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

同样是一件事,同样是一颗掉落的苹果,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而有的人只是把苹果一脚踢飞。

同样是深处绝境,项羽能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而有的将领只能自暴自弃,丢下百万军队,弃甲而逃。

面对繁杂的信息,我们很难从中学到具体的知识,从而内化为我们的认知,指导实践,我们总是在边角料中追求一些自我的弥补。

讲话不好,每天不在于拓展知识,提升思想,而是报一下演讲技巧的学习班。

工作汇报不好,不在于总结梳理自己的工作情况,而是学习怎么把ppt做的更加精美。

虽然说这些技能能够短暂提升表象的能力,但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这就是为什么金一南、郑强这些教授学者,不用精美的ppt、文案、宣传,自然能够吸引公众的关注。

归根结底,学习力才是根本能力。换句话说,真正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其实是相对内蕴的、起到支撑作用的能力。

2.

当然,很多人问了,我们每天也在不断学习,为何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呢?

原因是,我们每天学习到的只是信息,而不是知识。

信息的外延是广泛的,知识是信息,而信息不全是知识。能对我们起到作用的恰恰是知识。

而知识是从两个途径而来,一种是基于读书学习,另一种是基于经验。

李云龙没有读书,没有系统培训依然是打仗的好手,楚云飞受过黄埔军校的培训,打仗也是一把好手,所以说,知识的来源是广泛的。

就算如此,我们生活中自然有人产生争论,要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要么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根本上是应用的界限出了问题。

“思考追问”本质上就是学习能力的体现。

如何避免这些问题,让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发挥好作用,就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即找到知识的适用范围。

书中给出的方法是,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1. 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2.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这八个早点即是对一件事情,或者一个知识点最透彻的分析,这样才能把知识再加工,成为内化自己的营养液。

3.

避免伪学习,也就是单纯追求干货。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能总是像充分利用时间,学习要干货,驾车要高速,生病用抗生素。

学习能力的重要维度之一就是对照信息加工出上下文,加工成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

干货不能代表书中的全貌,就好像男儿有泪不轻弹,还有下一句,只是未到伤心处。

就好像晒干的咸鱼,留下的只是鱼干,精华部分早已流失。

我们要考虑,干货是不是代表了书中的精华,精华对你是不是起到作用。

追求干货的学习,到头来就是,脑中没有货,心中没有主。

那些干货只能硬巴巴躺在笔记里,没有转化成我们成长的营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