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索拉里斯星,人类没有答案,只有选择

2024-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不倦的人间颜色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文学探索中,波兰作家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索拉里斯星》犹如一颗耀眼而神秘的星辰,它挑战了人类对智慧生命和意识本质的传统认知。

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和美国导演索德伯格先后根据小说拍摄了电影《飞向天空》和《索拉里斯》。

《索拉里斯星》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星球,索拉里斯星,整个星球被胶质状的海洋覆盖着。

故事主角,心理学家凯尔文,被派往索拉里斯星观测站,和地球上许多前仆后继研究索拉里斯学的科学家一样,凯尔文也有想要解开的秘密。

初来乍到的凯尔文,发现观测站充满了不可解释的现象,仅有的三位同事,一位自杀身亡,两位神神叨叨。

随后他发现,观测站上发生的一切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畴。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索拉里斯星的海洋。

它像一个硕大无比的单个流体细胞,有着高度组织化的结构,能够积极主动地影响它所在行星的运行轨道。

当人类入睡时,海洋可以深入人的记忆、梦境和潜意识,并将潜意识中最渴望的东西实体化,创造出让凯尔文他们恐惧不已的“访客”。

海洋知道人类内心深处的秘密。

凯尔文在观测站一觉醒来后,就看到了十年前去世的妻子哈莉。

海洋还通过某种方式进入人类大脑,窥探人类知识,学习人类的行为模式,并根据与人类的互动不断调整行为,持续自我优化。

所有这一切使得科学家们认为,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会思考、会自我进化的怪物。

而它消磨时间的方式就是沉浸在对宇宙本质的理论思考当中,其尺度之大令人不可思议,就好比是一场宏大的独白,在这片海洋的深处永无休止地上演,完全超出人类的理解能力,人类的仪器捕捉到的不过是这场独白中无意间偶然听到的几个小小的片段而已。

人类努力以科学为工具去理解并掌握万物,但面对索拉里斯星这样的存在,人类的知识显得捉襟见肘、无能为力。

索拉里斯星,像个没有道德感的顽劣孩童,完全洞悉却毫不在意,随意做出对人类具有毁灭性影响的行为,人类的自私、傲慢、胆怯和易碎性被无情地揭露出来。

索拉里斯星之于人类,好似神灵之于凡人。

或许梁文道的这句话可以概括人类面对索拉里斯星的无能为力: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

人类总是急于向外扩展,探索未知,却忽视了对自身内在世界的理解和完善。

凯尔文是一名专业的心理学家,却依然处理不好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哈莉自杀身亡后,他活在悔恨中,恨自己未能在哈莉生前更好地理解她。

哈莉的幻象出现后,在恐惧、否认、挣扎之后,他选择爱她。

事实是,彼时的哈莉不是她真正的妻子,虽然有着妻子的记忆,却已经有了自我意识。

这也是索拉里斯星海洋的可怕之处,它根据人类意识创造出的具象化物体,有了自我意识,并且在不断进化,仿佛是无数海洋意志某个细微分支的延伸。

真正的探索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更是对内在世界,然而所有的探索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小说中凯尔文似乎离开了索拉里斯星,又似乎永远陷入了索拉里斯星的海洋中。

《飞向天空》中凯尔文在返回地球的飞船上,看到了妻子的幻象,回到家中跪在了父亲面前,随后出现的一幕却是在索拉里斯星的外太空才可能看到的景色。

而美版电影《索拉里斯》中,凯尔文最终选择留在索拉里斯星,与妻子的幻象共度余生。

对于索拉里斯星这个会思考的庞然大物,人类没有答案,只有选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