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教学案例】诗文转换也是美
教学曹操的《观沧海》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突发奇想,若果能够将诗歌散文化,岂不更好?
诗的语言凝练优美,如若没有充足的词汇准备和较好的想象力,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虽然,我们要求学生背诵诗歌,甚至背默诗歌。
中考语文,多次出到一个题型:请你描述XX句的画面(内容)。正是在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运用能力,也是对孩子们思维的想象能力的锻炼。若果不放在平时训练,临时的应对能力恐会不强。
索性就诗歌散文化吧,诗文转换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口语和文字表达能力。在学生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助读资料理解诗句内容之后,我就要求学生们把诗歌内容说给同桌听,同时,结合注释,查找漏缺处。放孩子们能够顺利复述诗歌内容后,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大胆发挥你的想象力,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描(描写)述(叙述)诗歌内容。小提示:若是为了叙述需要,可以打乱原有词语顺序。”学生们就开始了自述,小组交流描述,最后,有小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别说,挺有诗味儿的!这下,变成了诗化的散文了。瞧:
《观沧海》:
一个萧瑟的秋天,诗人向东行走登上了碣石山,来观赏辽阔大海的奇异景色。
海水是多么壮阔啊,波涛激荡,拍打着,咆哮着,海中山岛林立,高耸挺立。我站在高高的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野草。一阵秋风吹来,黄色的树叶随风哗哗的飘落,海上掀起了巨浪,翻卷着,呼啸着,涛声震天。
大海的胸怀多么博大啊,日月的升起降落,好像都出自大海,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
啊,真是庆幸得很啊,让我尽情歌唱,抒发心中的情怀和志向吧!
这篇散文将记叙、描写与抒情融为一体,既有事件的叙述,又有景物的描述,更有诗人即兴抒发的情感,可谓事、景、情完美统一了。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是一次很好的的尝试。
《天净沙 秋思》
镜头一:枯黄的藤条紧紧地缠绕着一棵老树,黄昏时分,一群乌鸦在树顶上空盘旋着,不时地发出“呱呱”的叫声。
镜头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从一座古老的石桥下面潺潺流过,落日的余晖播撒在水面上,泛起点点金光。小河的旁边住着几户人家,他们的房屋上飘着几缕袅袅炊烟。
镜头三:清冷的西风呼呼地刮着,古道上扬起了黄色的尘土,一匹瘦弱的马儿在尘土弥漫中奔驰而去。
镜头四:夕阳慢慢的向西落下了山,飘泊天涯的游子啊,何时才能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
这首小令的散文化,采用了分镜头的方法。因为诗歌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令人看到了一幅幅流转的画面,颇有蒙太奇式的创作特点,所以,随着镜头的变化,景变,物变,人现,情现。每一个流转的画面都是诗人感情的写照。分镜头的写法对于不擅长作文结构布局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诗歌散文化的方式,细细想来,也正是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很好结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的训练。通过大胆的想象和组合,学生大脑深处的词汇动了起来,发挥出了词汇作为词语的意义和价值。这,对于语文何尝不是一次提高呢?
大儿子拍摄《海边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