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再看“潜在失业焦虑”

2019-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奔跑的大胯
image

撰文丨大胯


写在前面的话

你好,我是大胯。

如果你看过之前的一篇文章《究竟怎样正确地“转行”?》,会发现如今社会上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虽然叫做“潜在失业焦虑”,看起来貌似属于“焦虑”的一种。

但是被大多数人忽略的是:

这可能是一种促进积极思考的良性焦虑

它甚至能够让你再也不用担心失业。


正文

原本那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时代再也不复返了。

如果依然把自己的视角局限在某家特定企业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很可能你刚入职一家新公司,还没来得及跟上团队的节奏,公司就倒闭了。

既然某个特定的企业本身已经很难成为个人长期成长的基础,就要想方设法跳出企业的视角。

一个众所周知但一不小心还是会被遗忘的事实是:

如果站在行业的角度来给自己的能力重新定位,会产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你周围一定存在这种人:一旦某个新生事物出现了,比如抖音,他就会立马想通过抖音“挣大钱”,甚至还会抱怨说“哎!早知道前几年就学做视频了”。

最有趣的是,当下一个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他还会用同样的话术重新“表演”一遍“自己的懊悔”。

我们自己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懊悔”:

你信不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很多人还会感叹自己没有赶上区块链。

但是,如果我们再重新看一眼这个词:

赶上

你难道没有发现它蕴含着一种巨大的“不公平”么?

当一个机会来临,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能“赶上”,对于那些在这个机会旁准备了很久的少数人来说,不就太不公平了么?

但是,一个新的疑问又出现了:

那些少数人怎么就知道机会会来呢?

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总会抱有这样一种幻想:

机会来临的时候,只要努力就能很快赶上。

殊不知,这只是财富故事会里的桥段,并非事实。

无数次被证明的事实是:

第一批的机会是留给那些在机会旁边准备了很久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等到机会来临才幡然醒悟并且想要试图去“追赶”的人。

进而,你就会发现那些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行业领头人,不管你是否喜欢他们,如果你去追根溯源,会发现他们几乎都满足下面的条件:

比如,咪蒙的履历:

所以,自媒体机会来临的时候,如果是那些没有长时间准备的人赶上了,咪蒙却没有赶上,你觉得公平么?

再比如,papi酱的履历:

所以,短视频机会来临的时候,如果是那些没有长时间准备的人赶上了,papi酱却没有赶上,你觉得公平么?

再或者,罗振宇的履历:

所以,互联网知识付费社群机会来临的时候,如果是那些没有长时间准备的人赶上了,罗振宇却没有赶上,你觉得公平么?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你会发现网络上那些不去研究这些抓住机会的人的人生轨迹,总是盯着某个节点做文章的人,的确挺可怜的。

用网络段子来说就是:

有的人学识深厚如山,有的人学识浅薄如毛,然而恰恰是毛才更容易“上天”。

现在假如10年后某个行业有机会,你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机会,但是你早已在这个行业里面精耕细作、埋头苦干好多年,10年后的那个机会来临了,如果是那些没有长时间准备的人赶上了,你却没有赶上,你觉得公平么?你觉得来气么?

反过来思考,我们可以做个预测,未来5-10年内,或者更短时间内,大数据大概率会非常火。

假设你从未学习过大数据,现在有一个和你一样从未学习过大数据的好朋友叫上你一起从头开始学习大数据,一起去瞄准大数据创业,你去不去?

如果再继续说下去,可能很多人就会悲观了。

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望过去,会发现:

机会并不是靠“赶”上的,而是靠“蹲点”的,但“蹲点”并不是乱蹲的,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蹲点”概率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

请勿把下面的文字误解为鸡汤或是和稀泥,没有经过深入思考且践行的鸡汤才是毒鸡汤,很多方法就是那么明显,但是绝大多数人就是不愿意做。比如:熟能生巧,多简单的道理,但是不做、不练,就是扯淡。

甚至他们还幻想自己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能保持顺利,他们早已忘了一个事实:

刚开始如果就太过顺利,本质上就是一种揠苗助长。

所以,提高“蹲点”概率的方法就是花一天的时间(如果不够再加一天)来问自己下面的问题(最好问到“吐血”):

1.我所在的行业核心价值(假设为A)是什么?

2.我可以在行业中的哪个环节(假设为B)提供这个价值?

3.为了提供这个价值,我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假设为C)?

请注意,上面三个问题中:

因为只要回看近100年的历史就知道了:

企业、职位、平台甚至连实现方式都会变,但是我们人类这个群体的人性很难改变,满足人性的需求也很难改变,甚至还相当稳定。

也就是说,当你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之后,你会得出下面的答案:

我是通过C能力在B行业创造了A价值的人。

只要抓住了这个定位,也就抓住了“蹲点”的本质。

这样说还是有点抽象,举个例子,比如媒体行业

然后却有一部分从业者会选择逃离传统媒体企业,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差别,但是如果深挖一下会发现,他们早已想明白三个问题:

1.我所在的行业核心价值是什么?

答:媒体行业是为了更快、更准地让大众获取信息。

2.我可以在行业中的哪个环节提供这个价值?

答:假设我以前是一名编辑,我就是在信息获取和处理的环节来提供这个价值。

3.为了提供这个价值,我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答:我可以选择训练自己更快的能力,也可以选择训练更准的能力。

但是,如果再深想一步,会发现:

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

更有趣的是:

你说这些“行走的价值提供者”,是大V?是IP?是作家?都不是,这些名词都是用来忽悠那些看不透底层逻辑的吃瓜群众的。

这些价值提供者心里非常清楚:

不管他们头衔换了多少个,他们都只在做一件事:换着平台、换着方式地持续创造核心价值,成为某个行业中的头部价值链条。

如果你看过之前的一篇文章《换个角度再看“合理决策”》,会发现这种基于提供行业价值的定位有三个好处:

关键是如何找到自己行业的核心价值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呢?具体步骤是:


写在最后的话

安全很重要,但是却难得。比起让自己绝对安全,还不如思考怎样让自己在不安的世界里活得更久、活得更有价值。

再回想一下你身边那些看到风口就想着把你拉入伙的人,拍着胸脯说一定能挣大钱。但是,需要我们思考的是他们本身是“行走的价值提供者”么?我们本身是“行走的价值提供者”么?

到头来会发现:

那些把丑话说在前头的人,往往比信誓旦旦的人更靠谱。

如果你看过之前的一篇文章《究竟怎样正确地“打磨手艺”?》,你会发现一个早已存在但很多人不忍直视的事实:

盯着职位,越盯越怂;盯着本质,越盯越强。

你是否和我一样,也存在过“潜在失业焦虑”?

你是否也曾经试图去“赶机会”、“赶风口”?

说说你的经历。

祝近安!


近期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