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读后感
不幸福的亲密关系,看似因为不同原因引起矛盾和决裂,但作者却发现无效的吵架的模式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在本书里,是否能真的找到穿越亲密关系各种难题的答案,我不知道。但有很多观点确实给自己带来了启发。
1.过去我们都以为婚姻生活是两个人的事,所以要双方都付出努力才能变得更好。但作者认为,如果你这样想,那么即便你一个人做出了100%的努力,那也只能起到50%的效果。事实上,婚姻生活就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事。
这个观点应该是会颠覆很多人的认知,但却给我们带来了启发。任何一段关系(不仅仅是亲密关系),一旦你有所求,付出之后期望得到回报,这样的动念大概率会是给自己徒增烦恼的,倒不如永远都记得自己的初心,这就够了。书中有个观点和这一点也是相互印证的: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者不让他们自由的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自私需求。
这让我想到电影《成为简奥斯丁》,当奥斯汀和汤姆·勒弗罗伊经历了一切准备私奔的时候,奥斯汀发现勒弗罗伊是他全家人的依靠,一旦他身败名裂失去了经济来源,痛苦的将会带给他的家人。她克制住了私奔的冲动,选择彼此都回到了家人身边。这种爱,是真的爱,虽然没能让两个人在一起,但是留下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2.作者将婚姻生活分成了四段:月晕期——幻灭——内省——真正的亲密关系、其中月晕期,就是我们晚上抬头看到的月亮周边的光环,觉得对方什么都好,终于找到了这个人的感觉。这个人,作者认为是会往可以填补了我们童年遗憾的方向去找。而在与ta相处的模式中,我们突然的、莫名其妙的一些反应和情绪大概率也是因为童年留下的遗憾或伤痛。但是大部分不会察觉到这一点,因为没有人愿意揭开以前的痛,而愤怒或发脾气可以给人带来力量感,认为自己是对的,并且妄想通过这种方式控制对方。当一个人有这样的反应的时候,作者建议问自己,是要追求对(或者自认为的对),还是快乐的生活?
在这四个阶段中,会遇到不同的状态和应对方式,下次再逐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