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广场K歌
2020-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秦巴汉275e5477c13f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广场上有人摆放音响,配几个麦克,收费唱歌,一首3元。
起初人们好奇,又不好意思,生意并不是很好,老板就自己唱。渐渐有年轻人尝试了,接受了,风行几年。
到了九十年代初,家庭音响成了时尚,随着社会风气不断变化,时尚也变化很快,其中,自制番茄酱,风行一时,医院里用过的葡萄糖瓶谁家都有。而客厅电视机旁,又增加了“时尚标配”——音响。很多人每天在家“卡拉OK”,乐此不疲。
1993年的冬天,作家余华给自己买了一套音响,后来他形容这种感觉,“我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迅猛地热爱上了音乐,音乐一下子就让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像炽热的阳光和凉爽的月光,或者像暴风雨似的来到了我的内心。”
如果余华的这个说法过于文艺,换个说法就是,即便再普通,再贫瘠无味的生活,听听音乐,唱唱歌就会让你开心起来,看一切都觉得美好。
我想,在广场K歌,人们拿起话筒时,普通人就立即变得不普通起来——这可能是他们一天最开心最舒适的时刻。忘记了生活的疲惫,开始千变万化,歌里有热血,有离别,有亲情,唱过七情六欲,唱过人生八苦,唱过滚滚长江东逝水,也唱过曾经的最美。人们在每首歌里,角色各有不同,人生角色也随之在一首接一首的歌里流转。唱一首歌,生活就不会荒芜,人生也可以找个出口。
如今,广场K歌的纯真年代已经走远,家庭音响也被淘汰,手机上存放了很多歌曲,歌厅提供了唱歌的场所,可是,唱歌的人却变化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