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纪事‖芝麻盐
清明节放假,小女儿人还未到家就电话里开始布置任务,吃麻叶儿和猫耳朵。
接到命令,想起前年种的半亩芝麻,还留有三四斤,好像还在橱柜里放着,拿出来一看,还好好的,没有生虫子。于是,趁天好,淘洗了一下,放在太阳底下晒着。不由自嘲一下:这半亩地总算没有白种。
周五下午,我就开始忙活。先和炸麻叶的面,然后到邻居家的面条机上轧成薄片,再切成大小均等三角形、菱形、长方形等,来增加视觉美感。又用红糖水和白糖水和了做猫耳朵的面,经过饧面、擀片、搓条、入冰箱冷冻,猫耳朵前身 基本成型,拿出切片,一切准备就绪,热油开始下锅。一阵忙活,金黄的麻叶出锅,又香又脆。只是猫耳朵有点大,权当猪耳朵吧,口感好就行,咱又不是专职厨师。
忙完这些活,看到盆子里还剩点芝麻,心里不知怎么泛起了做芝麻盐吃的念头。这样早上打个豆浆,煮个鸡蛋,热个馒头,一顿简单又不失营养的早餐就成了。说做就做,把锅放在火上,芝麻倒进锅里,不一会儿弱弱的噼啪声响了起来,继而噼啪声越来越大越清脆,一个个小巧玲珑的芝麻籽在锅底欢快地跳舞,随之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我心里一震,三十多年前几乎每周都干的活,现在做起来仍是得心应手。
我是八十年代初开始外出上初高中的。那个时代,物质尚不丰盈,能上学尤其是女孩子,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享受。迷迷糊糊上完了初中,然后到饶良三高上高中,真正的学校生活才算真正开始。离家十余里,11号的交通工具,那时候是单休日,只有周六才能回家。每周日下午照例带一瓶咸菜,作为一周的主菜。
农村没有什么好东西,只不过一些自家地里出的农产品。春天可以有豆腐乳、酱豆等,但这些菜不经放,天一热,不出两天,弄不好瓶子里就成了小动物的乐园。春天还有芥菜丝和腌萝卜条,茶饭好的妈妈,做的菜味美还耐放,只是这些菜往往是馋嘴猫们打牙祭的好东西,经常是没到周日就被偷吃玩了。有点小笨的妈妈做的就不行了,放不了几天就发粘、结团,发出淡淡的酸臭味。况且这些菜防止变质的秘诀就是多放盐,吃多了容易口渴,还上火。所以好做好放、且不受季节限制的芝麻盐就成了同学们宠儿。
炒芝麻那时候,家家都种芝麻,收成也相当的好。有学生的家长,都会把最好最干净的芝麻流单独留下来,给学生做芝麻盐。芝麻盐好做,第一步就是炒芝麻,这可是个技巧活,把芝麻放在锅里,小火慢炒,直到噼噼啪啪声渐弱渐小,芝麻粒稍微发黄,并且发出浓郁的清香,第一步就完成了。第二步是擀,先把大块的清盐在蒜臼子里面捣碎,然后在桌子上与芝麻一起用小擀杖擀,直到看不见完整的芝麻粒和小盐籽,就大功告成了。如果盐擀不碎,伴着热饭下去是要反胃的。然后装到一个玻璃瓶里,下午背着书包去上学。
走在路上是要小心的,摔了跟头如果把瓶子摔烂是最悲催的事。后来有了轧面条机,在上面轧就省力多了。吃饭的时候,通常是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把各自拿的菜放在地上,几个人蹲下围成一个一圈,菜是可以共享的,有酱豆、芥菜丝,更多的是芝麻盐,现在想想,几菜几汤,也够丰盛的了。
高中生活是艰苦的,但学校也会在一些传统节日为同学们改善一下生活。记得好像高二那年的腊八节,学校熬的腊八粥是米面条,熬腊八粥是我们这个地方的风俗。在农村,腊八的早上家庭主妇得比平时早起至少半个小时熬八宝粥,先把小米洗净下锅,拢上火,然后再和面,那时候没有面条机,只有自己擀,真正的手擀面。等小米熬得发出浓浓的清香,就可以把擀好的面条下锅里,把头天晚上就准备好的炒豆腐、红萝卜丝、大白菜等放进去,听着锅里咕嘟咕嘟的声音,孩子们早已拿着碗垂涎三尺了。“腊八饭,剩一半”,腊八早上的饭都做得比较多,孩子们可以敞开肚皮吃个饱。
早自习放学,消息灵通的同学得知大伙做的腊八粥,所以放学就往大伙飞奔。从露天的大木盆里买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白米饭里面放面条,心里多少有点遗憾。在家都是吃的小米放面条,大米粥放面条好吃吗?不管了,有粥就不错了,端着碗小心翼翼地向寝室院走去。
那时没有餐厅,春秋两季可以在树荫下吃,冬夏就要在寝室里吃。我是一个有小小洁癖的人,吃饭之前不把碗里的饭检查个底朝天不罢休。这一搅不大紧,一个大大的黑亮的泡的发涨的老鼠屎赫然呈现在眼前,在白白胖胖的大米粒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无奈只好悄悄把它倒在了寝室门外的空地上。紧接着让我没有想到的一幕发生了:一顿饭的功夫,门外的空地上白花花的,像下了雪。想想还有一大晌,不能空肚子上课吧,只好再去大伙买饭。咬咬牙买碗“臊汤儿”吧,至今,在饶良高中上过学的人,没有不对“臊汤儿”一往情深的。尽管也就是一些时令蔬菜,偶尔有两根粉条凑热闹,幸运的话,还会见到两片炼过的油滋啦,那感觉一毛钱花得真是太值了。
现在想一想,那一碗现在看起来极其普通甚至令人生厌的菜汤,使多少三高学子饥饿的胃得到了极点的享受,一届届的三高人之所以对“臊汤儿”一往情深,更多的是怀念至真至纯快乐充实的高中生活。
擀芝麻盐有了一顿“臊汤儿”的诱惑,下顿就不想再吃芝麻盐了,但是碍于“囊中羞涩”,只能“望汤兴叹”了。无奈只好在千转身、万回眸中走向卖馒头的窗口,馒头一个,稀饭一碗,回寝室打开芝麻盐瓶子做“夹心面包”。那时不知道汉堡为何物,现在想起了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我吃过最原始的汉堡。
后来到南阳师专求学,有一次同寝的室友们在一块聊天,谈起了艰苦的高中生活,我无意中提起了芝麻盐,其他的七个小仙女竟然不知道芝麻盐为何物,因为她们都是豫西几个县的,家里几乎都不种芝麻。她们就一致央求,下次来学校的时候带一点尝尝。那年的五一节放假,我在家炒了三斤多芝麻,仔细的擀盐,擀芝麻,经过一晌的忙碌,一大兜子芝麻盐胜利完工。带到学校后,没出三天就扫荡一空。
三十多年过去了,室友们聊天时,仍不忘那一兜香香的芝麻盐。今日再做芝麻盐,心里泛起层层涟漪,我猛然醒悟,芝麻盐情结已经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它勾起我对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的想念,勾起了对过去艰苦而快乐、劳累而充实的学习生活的回忆。
“少年贫困是一笔财富”,人到中年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真的感谢这些宝贵的财富,它们激励了我的斗志,更充盈了我的生活。
成品芝麻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