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园文化从显性走向隐性

前几日,陪同来校作报告的胡兴松老师在饭后散步的过程中,看到工人师傅们正在学生公寓楼上安装 “男生公寓”的牌匾,胡老师轻轻地说了一句,为什么要叫男生公寓呢?能否起一个带点文化内涵的名字?
胡兴松老师是来自深圳的广东省中学政治特级教师、广东省首批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学校管理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许说着无心,听着有意,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一种无言的教诲,是一种无声的力量,是一种无形的熏陶,对师生的工作和行为会产生影响和引领。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文化的构建既是一个重要的抓手,也是一条隐藏的工作主线。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大部分学校更多地考虑了文化的显性表现方式,比如通过建设文化墙,文化长廊,黑板报等形式体现学校文化内涵和师生的精神追求,但却忽略了对学校隐性文化的挖掘,使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有接不了地气和落不实的感觉。
2016年高考结束后,有幸参加“甘肃省高中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在西北师大附中参观学习的过程中,附中老师极为自豪地给我们介绍了他们学校的一项重要活动—摘梨。师大附中校园里有一颗老梨树,长势非常茂盛,每年到梨成熟的季节,学校就会组织学生们开展摘梨、分梨、吃梨活动,通过摘梨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体能,分梨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公平意识、经济意识,吃梨则使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该校给活动赋予了教育意义,使一件看似简单的校园劳动变得值得和重要。

沈阳五中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学田基地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学习嫁接技术,插秧,编织,种植等技术,使长年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孩子们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的接触,即锻炼了孩子们的吃苦精神,也学到了一定的劳动技能,真正明白粒粒皆幸苦的道理。这些学校的做法,给我们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搞活动是每个学校都会做的事,重视和精心策划校园活动,把各项活动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做成精品的则少之又少。大部分学校只注重活动本身,忽视了对活动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延伸。
学校的每一座建筑,都应该是一种思想的传递,一种文化的表达,他应与校园里的人构成一种和谐完美的环境。
最近,学校要给校园的马路进行命名,我想可不可以把需要命名的马路名向全校师生进行征集?看到办公室发出的征集通知,心里很是兴奋,自己也亲自参与这项为校园路命名的活动中。尽管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但通过这个活动,使我们了解了道路命名的好多常识,譬如有根据地理方位来命名的,有的根据校园建筑特征来命名,还有的根据建筑物的用途来命名,有的以励志的形式,有的以经纬线,有的以绿化树种,还有的以大学名称命名的,虽然还没有最后确定,但大家集体的智慧,肯定是考虑最周全的方案。大家共同起的名字,虽不那么高大上,一定是最亲切、最贴切的名字。
最近学校操场看台还在修缮中,工人师傅提着漆桶马上要进行刷漆工作。我想学校建筑颜色也应该仔细考虑,一定要和周围的环境协调才行。灰色,表达的是一种凝重;红色,表达的是一种活泼和热烈;白色,表达的是一种纯净;蓝色,表达的是一种宁静和理智。操场,有绿茵场也有红色的塑胶跑道,怎样的看台颜色才能与绿色和红色搭配起来呢?是不是也可以集思广益,发挥众长。

一所学校的文化,不只是那些看得见的,挂在墙上的,而更多地应该是隐含于活动中,体现在师生的共同生活中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