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散文

梨子什么味?你要自己去品尝:读《道德经》,“嚼”出你的味道

2019-05-16  本文已影响98人  一朵会唱歌的莲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道德经》(又名《老子》)的开篇第一章,历来争议颇多。

由于成书时代久远,《道德经》原版早已下落不明。我们今天看到的都是辗转抄录无数遍流传下来的文字。虽然通行的几个版本大同小异,也难免在部分文字上产生歧义。而随着文字的演变、词意的变化,以及不同注解者水平的差异、断句的不同,也造成了读者对《道德经》理解上的多义性而感到迷惑。

那么,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是否要寻找到一个“完美”、“精确”的版本才开始阅读学习呢?我认为没有必要。

比如《道德经》第一章的几个语句就有不同的断句方法。

第一句第1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这样理解:“道”之可以言说讲述的(部分),就不是恒常不变的“道”(本身);事物可以界定命名,但它一旦有了名字,就已经脱离了事物本身,它并不是一个恒常不变的“名”。

这里要注意,“道”在这里有可以言说的和不可以言说的,其中不可以言说的道也是早就存在的,只是没有被发现,或者它没有显现。为什么可以言说的道不是真正的道,首先我们的语言无法精确地表达“道”的内涵,其次人们的言说只是一种表达,是我们认识“道”的工具而不是“道”本身。所以真正的道“不可说,不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第2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这样理解:“道”是可以言说讲述的,但不能用一般的方法、方式去讲述;事物是可以界定命名的,但是不能随随便便、简单地命名,这样的命名不贴切,不能概括和代表事物本身的性质。

第3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这样理解:“道”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这就是“道”;事物可以这样,事物也可以那样,这就是运动变化着的事物。

天地之始

接下来第二句的第1种断句方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说:把没有显现的道(天地之始)叫做“无”,把已经显现的道(万物之母)叫做“有”。

第2种断句方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说:天地之始,一片混沌,是没有名字的(也不需要名字),等到“道”显现了以后,化生万物,为了区别万事万物,也就产生了事物的名称。

再往下,第三句的第1种断句方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所以经常从整体(道没有显现前的“无”)的角度去观察、体悟“道”的奇妙,也从个体、局部的角度(道已经显现后的“有”)去观察、确定事物的边界。

第三句的第2种断句方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所以经常不加主观意见(无欲)、客观地去观察、体悟“道”的奇妙,也从个体、主观的角度(有欲)去观察、确定事物的边界。

最后一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说:“有”和“无”,都是出自于“道”而有不同的名称,都可以说是非常的神奇。如果能够领悟到神奇又神奇,深远又深远的“道”,也就可以打开那绝妙的探索之门。

元之又元,众妙之门

最后一句的另一种版本:“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元。元之又元,众妙之门。”意思是说:“有”和“无”,都是出自于“道”而有不同的名称,都可以说是最基本、最原初的元素。如果我们对事物探根究底(元之又元),就会发现更多奇妙的东西,并找到进一步认知事物的门径。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对于一部经典作品我们可能有很多种解读的方式。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哪一种比较好,哪一种比较接近原作者的本意。那么我们就继续读下去,也许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前文的解读可能是不恰当的或者是错误的,没关系,我们再重读前文的有关章节,并把它前后贯通起来看。当一本书读完以后,我们再做整体的把握。然后过一段时间我们再来重读一遍,那时也许又会有了新的收获。

经典就是一座宝山,它就在那里。我们不仅要走近它,更要走进它的世界,去探索,去发现,去汲取智慧和营养。千万不要听别人说哪本书太难了,就丧失了拿起它的勇气,以致错失良机,与生命中最重要的那本书、那个人、那些智慧擦肩而过,留下遗憾。

梨子什么味?你要自己去品尝。别人说是酸是甜,那是别人的品味,跟我们无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