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拓老师讲“如何读出好习惯”(一)
最近被很多人问到:如何能做到坚持每天看书和写作?说实话,总是不知该从何说起。因为,这已然成为我生活中的组成部分。
要说这习惯最初是怎么建立的?其实,也是一样经历过读一本书要很久,到每天听书、习惯性的阅读,再到今年已完成50本书的读书笔记。
听到李拓老师所讲的“如何读出好习惯”课程,感觉非常实用。结合自己的经历整理后,分享给大家——
01、“拿不起”怎么办?
这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想看书,想通过阅读提升自己,却总是很难拿起书来读。
李拓老师借用了《亲密关系》的逻辑,用对待伴侣的方式来对待书籍,即相遇、接触、评价和约定。
——相遇——
--那些一下就能吸引你注意力的,就是应该读的书。
人和人的相遇,最神奇的莫过于一见钟情。和书的相遇也如这般,要相信自己的感觉。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便对某个人产生了好感;同理,书店中,哪本书第一眼看上去就想买,不要多问为什么,这也是命中注定你应该读的书。
--那些别人都说好的,可以试着读一读。
在外人看来,总有那么两个人完美匹配,或许对,或许不对,不妨一试。选书也是一样,很多书单中都推荐的,可以去读一读。
当然,过程中如发现种种不对,千万别留恋,及时止损至关重要。
--那些不能打动你的,是不必读的。
暂时不读,不要给自己过多的压力,不然有害无利。
——接触——
--拆封:做一个负责的读者。
两个人的相处,需要创造仪式感;和书之间,也同样需要。
拿到一本新书时,带着美好的期望来拆开,而不是暴力的撕掉包装。
--抚摸:占有“它”,享受“它”。
对待书籍也可以这样,据说更有利于好好体验书中的内容。
--收藏:留下属于你的印记,周期性的整理书柜。
我习惯在每本书的侧面低端,写下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这就是我对书留下印记的方式。
整理书柜,非常必要。因为每隔一段时间,所读的或是常用的书需要更替,自然要放到最容易拿到的地方。
一般我不舍得扔书,每本书都有它的价值,说不定哪天会再用到。
——评价——
评价一个人,相信每个人自有一套逻辑和方法。评价一本书,可以遵循一下4个原则:
--Tools:方法论
即书籍提供了或是可提炼出实用的方法体系。
--Ideas:颠覆性
即颠覆过往的认知,有新的探索,或是突破了原有的领域等。
--Practicability:可落地
即所提供的方法确实可实践,能真正指导工作和生活。
--Scientific:可证伪性(结论必须容许逻辑上的反例存在)
即书籍中所得出的结论(解释、预见),在逻辑或原则上,要有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冲突或抵触的可能。
——约定——
“我在看XXX书时,不只是为了自己还要分享,所以看完是最起码的。”
“我在看XXX书时,会保持大局观,思考框架和整体思维。”
“我在看XXX书时,会保持敏感,并且反思自己的生活。”
这是在看某一本书时,和自己所做的约定。当然,还可以做除以上之外的有效约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拿起书开启阅读。
02、“读不进”怎么办?
“阅读很无聊=这东西很难”
从心里默认这件事特别痛苦,然后本能的拒绝,最后发现,好像无所谓,就一直拒绝下去。
以上的过程,相信很多人就是这样放弃阅读的。
《自控力》中写道:人的放弃,先是大脑给出信号,然后行动上逐渐放弃。比如:做某个健身动作,并不是身体无法坚持了,而是大脑先认为“坚持不住了”,才会到身体的放弃。
所以,要从根源上先改变思维,才能进而改变行动。
未来是人人都要终身学习,还记得所分享的《百岁人生》吗?读书,是目前提升自己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方式。
李拓老师讲,“先过眼观,再走心。”
第一关:眼
越熟悉的内容,阅读速度越快,吸收的也会越好,这就是快速阅读的秘密。
熟悉的过程,就是“心流”。
第二关:心
你为什么要看书?
--应付社会,必须的。(读历史、人物传记,也算是应付社会)
--职业训练,那咋整?(除教材类,工具类的书,也属于这类,但要明白工具背后的原理)
--为读而读,没毛病!(为自己的阅读找到一个理由)
为什么要阅读?不妨对着上述三个目的一一对照。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
还有以下3个小妙招儿——
【以书名设问:《掌控习惯》----习惯还能掌控?】
【进入作者的疑问:《这才是心理学》----说说看】
【带着症状挂个急诊:《掌控谈话》----hold不住了】
就是和书名对话,这个方法,绝了!
那听过李拓老师的讲解,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首先趁着周末的时间,先整理整理书架,选出自己喜欢的、对自己有用的书,然后读起来~
再有,在过程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节奏,就像寻找乐感一样,心流状态最为美妙。
最后,希望更多的朋友,无论年龄、地域、行业,都能爱上读书,因为,这真的能从内到外的让自己发生质变。
如果不信,不妨试试啊?如果相信,那就一起用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