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观察日记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诗和远方并不是一次逃离

2016-01-03  本文已影响1860人  庆州翻书

一、诗和远方的错误解读

《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句话:“酒内穿肠过,佛祖心中存。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与其他所有被隐匿后半句的圣人名言一样,我们总是喜欢断章取来顺心之意,然后将之奉为自我行为解读的参照物。

言外之意是说,你看这是圣人说的。

高晓松不是圣人,但是诗和远方却被广泛解读,然后给整歪了。

每当我们有感于城市的水泥森林冰冷,忽觉人生的匆忙穿梭时,总会心生出一种逃离当下的冲动感来,于是希望去远方读一读诗,感受心与灵魂的自由。

很多人希望在远方获得心灵的净化,在诗歌当中得到人生的升华。

我们看到最近两年进藏游很火,西藏、拉萨、丽江以及滇西北很火,基本上都是给诗和远方闹腾的,很多年轻人义无反顾的辞掉了工作,或穷游或富游,在朋友圈和微博里发布着自己在远方的自拍,宣称自己获得了灵魂的解放。

二、以自由之名逃离

2011年曾经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北京青年》,一群年轻人辞掉了工作,东拼西凑了几十万元钱,然后开着一辆车,开始了潇潇洒洒奔向远方的旅程。

为了逃离当下的生活,何东在和女友权筝领证当天反悔,为了灵魂的自由放弃了一段多年的感情。

整部剧的开头播放了一段视频,是一个寻找远方的女孩,她用一种超脱凡尘的语调告诉大家旅行的意义,然后她与青年们相遇了。

一路上他们经历了各种奇遇,哭过笑过爱过也吵过。

他们还开了一家酒吧,然后成功的赔掉了全部的钱。

故事的结尾何东和权筝还是结婚了,其他人也都该干嘛干嘛去了,整部剧基本上就是一群半富不富的二代以自由为名的挥霍之旅,最后一切又都回到了起点。

这次远方之旅,和追求灵魂的自由基本没半毛钱关系,不过是眼下生活腻歪了之后的一次逃离而已。

我们总觉得远方的生活会比现在更好,正如我们总是回想过去,畅想未来。

三、万里无云的追随

高中的时候看过一本书,叫《万里无云》,作者叫书云。

2000年的时候,书云孤身一人,从西安出发,沿着玄奘的足迹,走过了中亚和印度,一路上尽是战火纷飞之地,也曾经面临过塔利班的威胁,在生死之间时时徘徊。

后来她将这一段旅程用英文写成了《万里无云》。

2005年这本书被翻译成中文,我有幸得已看到。

与《侣行》团队出发不同的是,当时书云是孤身一人上路,这份胆识非常人所能比。如果那个时候有人跟随拍摄,可能她所能造成的影响力不亚与《侣行》。

怀揣着对玄奘文化的敬意,她只身走遍了西行之路,一路上历史与文化,过去与未来在她心中交织,书云女士也在这次旅行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

这是一次带着虔诚之心的朝圣之旅,而不是逃离当下的仓皇出行。

这次旅程书云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而不仅仅是一些发到朋友圈的自拍照。

四、诗和远方,就在当下。

“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我们仔细看高晓松这段话的后半句。

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

远方其实就是生活,是我们的精神世界,是灵魂可及的人生长度。没有钱也可以去远方,并不是让你去穷游,而是让你多读一点书,丰富自己的精神财富。

生活不是苟且,不是每天的匆忙穿梭,在物质和工作之外还应该有精神上的追求。

追求诗与远方,不是要你逃离现实,而是在匆忙之余,留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

追求诗与远方,不一定非要奔赴川藏,只需要每天睡前看两页书,足矣!

诗和远方,就在当下。

在你刷朋友圈的那个当口,在你睡前的那十几分钟,在你为了一块钱讨价还价的那半个小时里,也在你为了无谓的口角而与人争执的那半天时间里。

五、乖,摸摸头

大冰写过一本书,叫《乖,摸摸头》。

书里有个故事,讲得就是旅行。

文章讲了一个质朴的爱情故事,也讲了一段有关于旅行的意义。

文章里讲到,一门心思的旅行和一门心思的朝九晚五有什么区别?你真的牛逼的话有本事平衡好工作和生活,把旅行当成安排好一切之后的享受。

旅行的真正意义,在于享受,而不是逃离。

以逃离为初衷的旅行,终究是如梗在喉,永远都快活不了。

每当旅行结束的时候,你总是会在想,特么的又要回到那该死的生活里了。以逃离为初衷肠的旅行,总是留有一分遗撼,也总是不能尽情的。

至于一些把旅行当成秀优越感的人,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超然于世的人。

呵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