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林外史——李槐求学记连载
05福宁街
在西北连绵的土坯裸露的群山当中,黄河像巨龙一般蜿蜒而过。沿河大大小小的罗列着一系列大中小城市及村庄,沿河建了一座座大小不等的厂矿。福宁稀土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它坐落于黄河北岸,沿岸内向外依次是冶炼炉、厂房、花园广场、广场西边是厂部办公室及食堂,东边是厂办幼儿园小学,再外面是职工宿舍、职工公寓、公寓东边并排是厂办医院。
圆形广场中央是圆形的花园,花园中红玫瑰红月季红鸡冠花一片锦绣,簇拥着中间的奋进牛黄铜雕像。整个花园配合雕像远观像一团火,使人奋进,血脉膨胀。汉白玉广场周围种着一圈垂柳,像一个个唐代仕女一样优雅静美。花园里蜜蜂振动着翅膀,留恋于花海中,小提琴拉的有滋有味。
树上小鸟翻飞啁啾,与幼儿园学生稚嫩的童声,小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还与厂矿机器的轰鸣声和黄河奔腾之声,间或夹杂进出各色车辆的鸣笛声,共同构成了福宁厂波澜壮阔的交响乐。
与福宁厂交相辉应的是厂门口,南北走向的福宁街。福宁街,由福宁稀土厂而来。福宁厂由上世纪六十年代发掘出大型稀土矿而来。以前这里仅是黄河滩涂边落后的西北农村。
李家村全村约七八十户,分两个社,上李家社、下李家社。据说是明朝大槐树移民。全村99%的都姓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种玉米、小麦、黄豆等,自给自足,生活极贫困。90年代以后,引进日光温室栽培蔬菜技朮,村里绝大多数转行种蔬菜,年收入有较大增长。从以前的全家年收入一万不到到现在一万有余,甚至行情好价格高时能达到两万。几乎家家由以前的黑白14英寸电视机换成二十几英寸的彩色电视机。
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外面的经济发展相对更快,就显得李家村比较落后。陆续陆续有人去外面打工。去外地打工平均一人一年能挣两三万,比种日光温室蔬菜又强很多,并且没那么辛苦,患风湿病的概率也小很多。
因此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以致全村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村里剩下不多的几十位老人。
形成显明对比的是,外地人却大量内迁。随着福宁稀土公司的成立及发展壮大,从最初的两三百人到现在的两三千人;从最初的注册资金50万到现在12亿;从以前招高中毕业生、到中专学历、再到现在应届工科本科;从月薪三四十到现在人均三四千(当然工资也不高);从只有职工宿舍到现在职工公寓,公司的发展有目共睹。
近年为解决职工住宿,为提高生活水平,也为留住更多的人,公司还在离厂不到100米远的西南角开发了大片地产。
荒凉孤寂的群山里,兀自耸立着一群粉红鲜亮高大的建筑,加之厂矿规模的扩大,公路也拓宽了不少。由以前的两车道变为现在的四车道,路两旁还裁种了适宜当地干旱气候的槐树。春天槐花烂漫,夏天青脆欲滴,秋天落叶缤纷,冬天肃穆庄严。这一切都似大山深入的荒凉孤寂贫苦的李家庄增加了活力增加信心增加了现代的气习。
随着福宁稀土公司的发展,大量人口的内迁,以福宁厂门口为中心,两边自然扩散出一个东西走向的商贸一条街,足有二三百米长。街两边各类商铺一字排开,服装店、饭店、蔬菜瓜果店、活禽店、粮油铺、文具店甚至小旅馆是应有尽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每天车流夹杂着人群,有沿街摆地摊的,有买东西的,有晒太阳的,还有推着婴儿车哄孙子的,迎面还走来了一位浑身挂满葫芦丝的艺人边吹边卖。汽车的鸣笛声,小贩的叫卖声,沿街店铺的音响声,“一件不留,件件清仓”,与福宁厂的轰鸣声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生活的华美乐章。
李福家就在这条街的北边,在福宁厂的一侧左手,从厂门口算起,左侧第六间店铺就是他家的。前面店铺后面住房,以前全是平房,近年来也全都变成小二层楼了。下面店铺,上面住家。
当初宋芳嫁给李福就是听从了父母的建议:李福家地段好,李福人老实,嫁过去宋芳当家作主,宋芳说了算。
的确是宋芳说了算,但钱也得宋芳一个人挣。李福上世纪80年代末小学还末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打工没几年,十五岁那年从工地脚手架上摔下来,自此腰椎就时常隐隐作痛。当时维权意识淡薄,感觉自己身体不行,工作干不了,便打铺盖卷回家了。回家了也不敢给父母说,休息了几个月疼痛感不强烈这事就算过去了。
谁知道2000年初帮着盖小二层楼的时候,因为怕花钱,雇的小工少,李福帮了几天,旧病又发作,这一发作,疼痛时常左右相伴,李福再也干不了那怕搬一下沙发的任何力气活了。
去县医院也看了几次,没什么效果,省城医院没钱看,实在疼了,吃几片腰痛宁或贴几片祖师麻敷衍一下,只要不干重体力活还能坚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腰越来越弯,近些年都直不起来了。
看着外地人都来福宁街租房,甚至买房做生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宋芳的内心也起了涟漪。他们是不是个个身怀绝技,家资万贯?
有个小安徽,一对二十初头的年青夫妻。他们前些年来福宁街开了个两元店,店门口摆个音箱,每天叫嚷着“两元一件,件件清仓。两元买不了吃亏,两元买不了上当。只要你敢来,我就敢卖。欢迎广大新老客户前来选购。”
店内商品物美价廉,琳琅满目,上街的姑娘小伙甚至大爷大妈都会去他店里转转。一看这也便宜,那也便宜,只要进去,绝不会有人空手而回。
他们定有特殊的不为外人道的进货渠道。宋芳出出进进与其打照面混熟了,那天不小心把内心深藏已久的问题说出来,不想,小安徽根本不当一会事,直接脱口而出:“货都是阿里巴巴进的地摊货。”
宋芳喜出望外,回家手机一查,恍然大悟,原来赚钱也不一定要身怀绝技。
小四川,三十开外的青年夫妇,还带着两个孩子,老大五岁,老二才七八个月,是去年才搬来的。门面房外面的广告牌红底黑字鎏金边,小四川正宗川菜馆。他们把子老大就送福宁厂幼儿园,老二才七八个月,女人照顾孩子挪不开手,所以开馆子缺人手。经小安徽的介绍,宋芳成功应聘。打荷,洗碗,收拾碗筷,上菜全是宋芳的活,小四川男的负责釆购,炒菜;女的负责收钱,看管店里的烟酒生意。
宋芳留心观察看他们有什么绝技。原来炒菜的辣醬都是网上定的,他有时会在网上看视频学习炒菜,改进配方,捉摸方法;有时会拿出一个二指厚的本子翻看研究。
终于发现他们赚钱的秘密了。一日小四川忘了收拾本子,宋芳看到了,内心狂喜不已,心都快跳出嗓子眼了,自己都能听见扑通扑通的心跳声。她三步并二步,疾步上前翻看,密密麻麻的都是菜谱,各类调料配方。估计这些菜谱、配方在网上都能找到。她心凉了半截,也没什么可神秘的。
帮了大概半年的样子,有次,人多,人手忙不过来,小四川让宋芳上手炒一道菜,宋芳喜出望外又心惊胆颤,最后颤巍巍的端过去,客人似乎也没说什,宋芳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再后来,宋芳照着小四川的样子上手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简单饭菜如炒辣条、土豆丝、茄辣西等等,小四川干脆直接让宋芳做,他打下手,客人并未见少,宋芳的厨艺有了质的飞跃。
原来赚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宋芳心里想。
饭店对面有一对湖南夫妇,男的年纪大概五十出头,女的四十五六岁。育有一儿一女,男孩二十五六已成家立业。女孩也上大学了。
据宋芳的了解,男的是退伍军人,女的是家庭主妇。男的高中毕业,女的小学文化程度。男的在新疆当兵退伍后,回湖南老家,开始进一家铝合金小店帮忙打杂,后来自己单干打拼。夫妇俩先后在新疆、青海打拼了近十三四年,来福宁街已是第三个年头了。
用湖南夫妇的话讲,只要动脑筋,肯吃苦,吃饱饭,赚点小钱养活儿女没问题了。
有次宋芳家二楼的一块铝合金窗户玻璃破了,担搁了一个夏天,秋天到了,眼看过冬钻风冷得不行,宋芳先问了本地几家铝合金店。都是街坊邻居,抬头不见底头见,结果要不师傳不在家,要不过几天才能换,要不价格贵都没成交。问到湖南铝合金门店时,价格便宜而且立马跟宋芳到家当时就换好了。
难怪外地人在福宁街比较吃香,挣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