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丨公理三:心理可以扭曲现实【笔记】
1.故事:鼓手彼得•贝斯特在甲壳虫乐队出名前退出乐队,是否感觉到遗憾。
在回答彼得•贝斯特是真快乐还是真悲伤之 前,我们先复现一下彼得•贝斯特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总共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认识到客观事实,那就是自己错过了成为甲壳虫乐队的一员;
第二步:评价这个事实,他会分析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第三步:情绪反应,就是他会根据评价的 结果作出反应,也许是后悔、悲伤。
这种悲伤的情绪不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想有的。
所以,要去掉悲伤的情绪,那我们就得改变以上三个步骤的任何一步。
但是,有些步骤很难或者无法改变,那改变不了事实,我们就改变第三步,尽量不要感觉到后悔。但是,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也很难,就像你很悲伤的时候,你告诉自己不要悲伤,也无济于事。
既然我们改变不了事实,也改变不了情绪,那我们能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对这件事情本身的评价。
当一个人无法改变物理世界,也无法改变 自己情绪的时候,他最好的做法就是扭曲 现实,改变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那改变自己对事情的评价,真的能将不幸 和贫穷变成快乐和幸福么?
答案是真实的,这在心理学 上是得到了证实的。
“禀赋效应”:因为拥有而喜欢
所以,重要的不是我们的选择,也不是我 们的记忆,重要的是我们对选择的评价。 而这个评价的效果,是真实的。
人人都拥有扭曲现实的能力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尔伯特•加缪在他的 散文集《西西弗的神话》里说,“上帝是怀着恶意和不满足的心理进入人世间的"。的确,我们每个人的物理世界都是不完美的。
但是心理学家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面的不完美的物理世界,而另一个是我们自己构建出来的心理世界。
所以,也许你生活在贫穷之中,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只要你愿意,你的心里也依然可以是天堂。
总结:心理学中的第三个公理: 即我们的心理世界不是对外部物理世界客观的、忠实的反应,而是我们根据基因的烙印、过去的经验、当下的物理世界,以及大脑的约束而构建出来的。
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世界是美 还是丑,是天堂还是荒漠,都是由我们自 己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