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儿时的面人
上午,从税务局出来,决定走回去。
穿过大街,钻进一条巷子,一个黑乎乎的后窗上,飘出大团的白色蒸汽。是熟悉的碱面馒头味,很显然是一家馒头店。穿过蒸汽,面庞上倏然间被蒸汽包裹,混合着碱味的发面馒头香味,顺着鼻孔,直冲脑海。
一下子,就引出了脑海深处,那久远的儿时的记忆。
每年的七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捏面人,家里有不满十二周岁的,要给捏十个小人,统一叫“十人人”,男孩还有老虎,女孩儿有坐莲花人,一直捏到十二岁,以后就随意了,想捏啥就捏啥。家里有未过门的媳妇,更要大张旗鼓地,请手艺高的师傅来捏一尺多长的面人,有牛羊、老虎、狮子,兔子、猪狗,主要以十二属相为主,还有各色的睡娃娃。
那时候的七月十五,其实就是给小孩子们的节日。
我十二岁前的“十人人”,多数是姥娘给我捏的。过了七月初十,姥娘就开始和一大盆的面,用少量的水,和坚硬的面,才好塑面人的形。捂上一件大皮袄保温。基本过一天,面就发好了,发酵好的面,就像一个大面包,撕开一角,就像最好吃的啤酒老面包一样,柱状的面丝纹路,里面充满了酸味。
有经验的蒸馒头高手,看一下面块的体积,和发酵的程度,添加的碱面也就八九不离十了。在盆里揉它个九九八十一遍,碱面和匀了,从手感上就清楚了碱面放的是否正好。放少了,还会粘手,放多了,就太劲道了。这是外婆和我讲的经验,可我没有一次做好过。
和好面,外婆为了保险,总要先蒸几个面棒棒试试,我们这里的馒头讲究要开花,寓意喜气,也比喻人的笑脸,吃着也发虚,好吃。面人也一样,各种捏出来的趴着的动物背上,也要有几条笑纹理才好。实验的面棒棒,总是姥娘扳开看一看,就给了我这个早已守在锅边的馋虫了。刚出锅的馒头最好吃,刚出锅的七月十五的面人更好吃,但是却舍不得吃,这是每一个孩子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炫耀的资本,也是零食。而面棒棒则刚好是解馋的,又有面人的好吃,又可以放心开怀地大吃。
姥娘也总是请几个高手来帮忙,我也总要手痒痒的凑热闹,大人们也乐意教我这样的小孩,女孩子多学一样手艺总是好的。而我也好像颇有一点天赋,跟着照猫画虎,一会儿也能把一条面,用剪刀剪几下,用牙签挑几下,用梳子压几下,捏出来的虽然不知是什么动物,但颇有一点立体感,看着也花哨,好看。因着有长辈们的夸奖,我捏的也就更起劲了。
后来十几岁的时候,隔壁的邻居还请我去给她家的两个孩子捏面人。我很得意,其实都是大家相互帮忙罢了,但是没有请母亲,却请了我,我也很高兴,这也仅仅是给小孩子们捏。要是有娶媳妇、嫁闺女的就要郑重其事了,要请特别高的高手了,我也观摩过高手捏面人的样子。高手真是高手,一条小胳膊长的面团,几下就成型了。平放在小胳膊上,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再一倒手,就轻巧地放到案板上了。进锅里蒸的时候,要在前后左右插好几根,剪短的高粱杆,以防变形。
出锅的面人还要彩画,山岚是绿色,桃红是粉色,还有红色。这时又是另一批高手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红红的嘴巴和舌头,还有彩色的胡须,四肢是五彩的梅花点,背上背着的是鲜艳的花儿。
快到七月十五这几天,最数小孩了们兴奋,跑东家,窜西家,比谁家的面人好看,也比谁家孩子的面人多。
这时候,谁家孩子也都不舍得吃。
还有下一个环节,烤面人,现烤的才虚脆好吃。家家都按上最大的锅,慢火细烤,有不小心碰断的面人腿之类的,孩子们才舍得吃,现烤出来的最香。
吃着,吃着,实在忍不住了,就先扳断一条腿吃,四肢全吃完了,再吃面人的身子。这顿盛宴,嘴紧的孩子也够吃一个月。
我们这里不只七月十五捏面人,过寒食节也捏,是捏飞鸟,叫寒燕儿,小小的寒燕儿,一只手能握三只。
方法同上,烤干后,会用一根细麻绳穿起来,戴在脖颈上,想吃了,啃一个。
想想小时候真是幸福,那时候的大人虽穷,但也愿意费时费力的满足一下孩子们的心愿。